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26924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胡长龙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城市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布局),近期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环卫设施规划,抗震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讯工程规划。 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1,控制性规划;2,修建性规划),建筑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方法和步骤:资料调查;方案比较;征询意见;审批分级审批 。直辖市 、省会指定城市(国务院审批);地县级市(省人大审批);县 政府所在地(省人大审批(非市管县)(市人大审批(市管县));镇(县人大审批).城市详细规划:是城市的近期规划(5年) 比例尺(12000,1500,11000)两种文

2、明与两种城市体系:海洋文明城市体系,内陆文明城市体系.城市公园运动:17世纪,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新兴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和皇室的财产,把大小宫苑和新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公园”,如伦敦海德公园、意大利废墟园、雕塑园等。19世纪中叶,美国一些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由此开展了一场关于建造城市公园的大讨论。马尔什通过研究看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正确地合作。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1851年,在美国近代第一个造园家唐宁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

3、规划第一个公园,即后来的纽约中央公园。1858年,通过了由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主持的公园设计方案(位于市中心约3.4km2)。建成后,受到高度赞扬,认为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继而纷纷效仿,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Olmsted 又先后设计了旧金山、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波士顿、蒙特利尔等城市公园,1870年写成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应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田园城市: 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4、设想: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2万。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用地包围,农田面积应比城市大5倍,城市直径不超过2km,这样,外围绿地可步行通达. 除外围绿带,市区也布满绿地:中心有多达20公顷的中心公园,有宽阔的林荫道、住宅花园等(人均公共绿地35平,每栋房有20平绿地), 在霍华德倡导下,1904年离伦敦35英里的莱齐华斯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514公顷);1919年,建了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带形城市: 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主张城市沿一条40米宽的交通干道发展,干道上设有轨电车线、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地方道路,城市建筑用地总宽约500米

5、,每隔300米设一条20米宽的横向道路,联系两侧用地。与主干道平行的次干道宽10米,用地两侧各100米,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这种用绿地夹着城市建筑用地并随之不断延伸的规划方法,体现了索里亚的一个主要思想,即:使城市居民“回到自然中去”,让大规模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1884-1904年间,马德里规划建设了第一段带状城市,约5km,1912年有居民2000人。至今,它的绿化比周围地区强得多,因此,有学者坚持认为马塔的“带状城市”应称为第一代花园城市(或田园城市)。卫星城镇:卫星城市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镇的建设一书。1927年,雷蒙在作大伦

6、敦规划时,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区圈住,不让其再往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因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提出这一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学说。他在1942年写成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作了系统阐述。沙里宁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应将人口和岗位分散到中心以外地域,腾出大面积用地来开

7、辟绿地。对日常生活区域可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场所则作分散布置。“有机疏散”理论追求的是现代城市社区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交往的效率与生活的安宁“.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作了大赫尔辛基规划。这一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旧城改造、城市扩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 1929年,建筑师斯泰因和规划师莱特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雷德伯恩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雷德伯恩新城是按照“邻里单位”理论,以交通和绿地为主导的规划模式。特点是: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布置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为尽端式,相应配置公共建筑,这

8、种规划布局模式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30年代,斯泰因又将“雷德伯恩体系”运用到美国的其他新城建设,如森纳赛田园城以及位于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泽西的四个绿带城。广亩城市:这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正在消灭的城市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田地中有较详细的阐述。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

9、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绿色城市:早期的绿色城市理论:绿色城市这个提法,最早由现代建筑运动大师勒.柯布西埃在1930年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里作出。他设计的绿色城市以高层建筑为主,底层透空,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5米高处布置交通干道,居住建筑充分考虑“阳光热轴线”,形成宽敞、开阔的空间。他对自然美很有情感,竭力反对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割裂;他激烈批评赖特的“水平的花园城”,主张“垂直的花园城”,每公顷的居住密度高达3000人,并希望房屋之间能看到树木、天空

10、和太阳。柯布西埃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思想,被后人认为是另一种“城市集中主义”。绿色城市运动的新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绿色革命”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把保护城市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和绿地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其中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所著的生态学与人类聚居学影响深远。按研究对象空间尺度的不同,可将我国园林学科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花园城市、园林城市); 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

11、规划,美国称“大地景观规划”(城市农业、城市森林、自然化公园、其他开敞空间等).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1)绿地用地范围和性质必须以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2)绿地规划的位置应沿城市的主干道或次干道红线设置(3)处理好绿地与城市标高的关系(切忌垂直与等高线)(3)绿地的道路、水系及其景观应与该城市的总体风貌相协调(4)尽量避免城市架空电线和市政管线。红线规划道路红线;绿线绿地控制线;蓝线水体控制线;紫线文物保护控制线。总体规划期限:20年城市的四大功能: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定义: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职能。即城市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

12、城市性质由组成城市的基本因素所决定。城市的类型分类依据:行政建制、人口规模、性质功能等。我国城市分为以下三类:(1)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综合职能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2)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黄石,鞍山,番禺,北海,宝鸡)(3)具有某种特殊职能是城市(洛阳、桂林、张家界、延安)。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城市的人口规模: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城市人口的现状调查: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城市人口劳动结构;流动人口;城市人口历年变动

13、情况。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功能划分:城市用地范围、城市用地类别、城市用地选择、城市用地标准。城市用地范围:中小城市(市区、郊区);大城市(市区、郊区、近郊工人镇、远郊工人镇、市辖县)。城市用地类别:建成区用地,非建成区用地。城市用地选择原则:(1)满足各项建设对用地的地质、水文、地形等条件的要求(2)具有足够数量适合建设需要的用地(3)有利于城市总体布局(4)注意对城镇现有设施的利用(5)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特别是高产农田)。城市用地选择的步骤和方法:1,综合评定。2,估算适宜进行建设的用地满足城市建设需要的程度(100120M2人)3,功能分区4,综合比较,选定方案。城市规划用地标准(M2人)

14、:60.1-75.0;75.1-90.0;90.1-105.0 ;105.1-120.0。城市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定每一城市居民占有:生活居住用地1828M2、工业用地922 M2、道路广场用地815 M2 、城市公共绿地近期35 M2 、远期711 M2(绿地每人不得少于9 M2 )。规定城市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232);工业用地 (1525);道路广场用地(914);绿化用地(815)。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下述概念的规定:(1)城市(城镇)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与镇。”(2)市域

15、”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3)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4)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2)“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概念: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6、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城市人口年龄: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的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的变动现象。 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城市人口预测 :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