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南北朝选官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2339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南北朝选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南北朝选官制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南北朝选官制度篇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教学目标:1、分析学习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教学重点: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教学难点: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作出具体说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现代学者黄留珠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作者考察了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相应的选官制度,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全文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二、介绍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

2、法及步骤。1、理清全文的结构。(1)基本方法:列提纲。(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容要点。(3)列提纲的好处: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4)列提纲的要求:抓住主干与重点。文字必须简练扼要。2、根据文本内容归纳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有:原始民主制、世官制(世及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3、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葛布粉的说明顺序。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2、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5节按逻辑顺序分类介绍。三、浏览全文,整体感知。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

3、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由学校。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四、研读课文。1、文章第一节,在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4、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后,以苏轼的总结加以印证,请筛选组合文中语言,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分别作出具体说明。明确:(1)三代以上出于学:三代,指夏商周;学,指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选官制是“世官制”,官职原则上代代相袭,而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2)战国至秦出于客:客,是指门客。战国时期,世官制已开始衰弱,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惟功惟贤”,而寄食于贵族豪门的门客则最有机会得到提拔。(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发展,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两科,这

5、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5)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吏的唯一途径。2、根据文本2-5节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明确:(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的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雏形,其特点是选拔人才以“贤与能”为标准。(2)世官制(世及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官职世代相袭,

6、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3)察举制: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州、郡、县都设置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将他们定为九等,政府据此授予官职。(5)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3、最后一段作者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原始社会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明确: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4、本文是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其分说部分总体是

7、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第5接的介绍顺序与前文有所不同,请仔细阅读,理清作者介绍科举制的思路,说明介绍的顺序。明确:是按逻辑顺序介绍的。(1)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4)科举子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这种模式的弊端。(5)科举制的终结。五、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阅读与探讨”第1题。篇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卿 建1夏、商、西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在中国古代社会

8、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2.春秋至战国中期:此时的选官制度杂乱无章,带有主观随意性,还没有实现制度化。但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官制,使贵族世袭制向官僚制度转变。一些“士”“客卿”凭借才能取得了官位。3.战国中期至秦朝:军功爵制:此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确立了一系列的文官制度,如任免制、推荐制、郎官制、任人法,但主要是按军功授爵。军功爵制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4.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召。察举制:即选

9、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主要有秀才和孝廉两科。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征辟制:征辟,又叫征召。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

10、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进仕之法,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此外,在汉武帝时期,还重用太学生中有才者,直接授予郎官,是对郎官制度的重大发展。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

11、魏文帝曹丕开始实行,隋文帝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6.隋至清朝:科举制:历史沿

12、革: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

13、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科举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另外,武则天还开创了自荐求官制度;王安石为推进变法,取得太学生的支持,对优秀太学生直接授官。篇三:中国历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4、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

15、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