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8675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评价思路与行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中国教育界展开了“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20年过去了,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民族共识,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正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推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由于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步履艰难。为了有效推行素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中国教育学会于2006年11月下旬,在江苏苏州市召开了第19次全国学术年会暨素质教育评价论坛。与会者就与素质教育评价相关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理念碰撞: 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路 关注评价的基础与差异 山东省教

2、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素质教育评价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关注评价对象起点的公平、所处教育环境的公平、评价规则的公平。(2)差异:如果不考虑评价对象差异的话,那么评价就会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远。(3)个性化:评价结果应适当强调个性的张扬。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认为,在评价中要把握好基准性评价和区分性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制定素质发展的基本目标;要适应素质教育实施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建立区分性评价体系。只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才有助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 寻找“适合”的评价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认为,我们当前的

3、教育,应该从已往的“寻找适合教育的孩子”,转变为“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没有一种评价可以包罗万象,任何评价都有其局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认定。我们应针对现存的问题,寻找“适合”的评价。比如学校评价,张绪培认为:我们不应该评最好的学校,因为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应该让不同的学校选择不同的评价。我们的校长不要把精力用来抢生源,而应该研究怎么让学生得到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发展是最终落脚点 尽管人们对何谓素质教育尚有不同看法,但与会专家基本取得了这样的共识:第一,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个性化、多样化基础上的。第三,素

4、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素质教育的评价要为这三个目标服务。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教授在发言中强调,素质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和落脚点。 评价要回到“底线”上去 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基础教育由过去的为让学生上大学办学转向为人的社会化,也就是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办学的条件已经成熟。为此,克服教育的浮躁,克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盲目地攀高,不断加重学生负担的弊病的条件也基本具备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对小学来讲应该坚定地回到“底线”上去。现在的评价往往以“高线”要求学生。“底线”是什

5、么?说白了,“底线”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现在有些刚上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被鼓励写小说。吴国通说,我们应该冷静审视我们近些年所走过的路。教育是非常朴实的,越是朴实的东西,越具有深刻的含义。反之,越是拔得高的东西,越是虚而不实。评价应该回到“底线”,有“底”,才有“高”。 评价应该带给人快乐 江苏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认为,实际上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文明,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评价是适合的评价。教育应该让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能享受到幸福与快乐。现在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快乐,校长也不快乐,甚至教育行政官员们也不快乐,我们都在戴着镣铐跳舞。评价应该带给人快乐。应该让孩

6、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只有快乐的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带给孩子快乐和幸福感。只有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教育评价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 行动引领: 哪些评价更值得关注? 增值评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晓强博士关于增值评价的介绍吸引了与会专家的关注。马晓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什么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好”学校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吗?是“好”的学校造就了好的学生?还是好的学生造就了“好”的学校?为什么“差”学校往往对“好”学校不服气?他认为,实际上,许多“好”学校都是资源过度投入的产物,而一些所谓的“差”学校可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绩效更高

7、。 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资源差距,如何更为公平、公正地评价学校?目前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的增值评价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马晓强介绍,增值一词起源于经济学,是指在投入(例如原材料、能源)和最终产品销售价格间的差距。增值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为评价依据,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把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诸多相关因素中分离出来,特别强调控制生源因素对学生最终学习质量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净”影响的评价,即以学生进步幅度作为学校评价的基础。 马晓强建议,我们应该以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为核心,创新学校评价体系;以效能评价推进薄弱学校改造;把生源配置的均衡作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8、、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建立学生学业成就的国家监测体系。 发展性评价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提出,我们的评价要提倡发展性评价,即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学生有发展有进步,就是成绩,就值得赞赏,不能只看绝对成绩的高低。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局长尹后庆介绍了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发展性学校评价应确立以下三个评价观:维护学校主体责任的评价观,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整体性发展、多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有利于学校反思改进的评价观。 尹后庆认为,学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让评价对象了解自身发展变化的轨迹,明确发展的重点,优化发展的对策,促进评价对象去实现新的、更高的发

9、展目标。其一,帮助评价对象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理清发展的思路。其二,帮助评价对象总结、提炼经验。其三,帮助评价对象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既注重基本规范的同一性,又注重采用体现递进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价对象的教育水平。合乎规范是对于所有学校的基本要求,个性化的发展才是更高追求。在评价方式上,要有现状评价和发展评价两种评价视角,既注重对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价,更强调评价对象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在评价运行机制上,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政府其他部门(有关部委办局、镇、街道)、社会、家庭相互沟通的发展性学校评价运行机制。 瓶颈解

10、读: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王利民提出,素质教育搞了很多年,其中涉及很多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我们应该搞清楚,在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障碍和关键环节是什么?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高考与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无疑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中考、高考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江苏教育考试院院长朱卫国教授对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做了专题介绍。方案按照国家“3+X”高考方案的总体框架,在“X”上做了一些新的设计。方案中,注意了三门学科统考与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分数与等第相结合,统一测试与选择性测试相结合,统一录取与自主招生相结合。 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以统

11、一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条件。语文、数学、外语是统考科目,统考成绩作为划线、投档和录取的主要依据。(2)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次化考试。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科目作为必修或选修科目,分两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与高校录取挂钩。这实际上使高考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3)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其中后三项单项达到A级且其他三项均为合格的,高校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均为D级的,高校可以不录取。(4)把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作为改革方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

12、点高校的要求,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别、按批次组织招生录取的办法,满足不同层次院校对学生的需求,这是今后高考和招生改革的方向。 张志勇介绍了山东省在一些实验区所做的探索和今后的改革方向。(1)学业成绩评价从一次变为多次。学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记录其最好的成绩。(2)学科评价:从统一走向特色,其基本做法是统一评价加特色项目评价。(3)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挂钩。(4)未来应该探索的是学生中考、高考要从一元标准走向多元标准,从一次考试走向多次考试。 张绪培介绍了浙江省中考、高考的主要思路。目前,浙江在中考中努力做到三点:把考试的难度降下来(现在80%的学生最大的苦恼是永远在用80%的时间弄20%永

13、远弄不懂的东西),考试的人数降下来(让“两头”的学生自由流动,不参加考试,或保送,或去职业学校),考试方式多起来。在高考方案改革方面,总的思路是不想在几加几上做文章,而在分层考试、分批录取上有所突破。高中课改的最大亮点就是选修课。如果没有分层考试的评价制度做保障,选修课将没有意义。 大学要用招生选拔标准引导中学教育教学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介绍了复旦大学2006年的自主选拔招生试点情况。学生想进入复旦大学,除参加统一高考外,还可以有保送生、自主招生、自主选拔招生、博雅杯、体育和艺术特长生等途径。2006年,复旦大学在上海地区进行了自主选拔招生。5800余名学生先参加了3个小时涉及高中10门

14、课程的笔试。笔试后,1200余名学生参加了面试。复旦大学150位专家、教授,每5人一组,分别与同一个学生进行15分钟的面谈。教授不能提前看到考生资料,面试集中在两天完成。最后,300名学生被预录取,298人入学。 蔡达峰对此考试深有感触。他说,原来高校只管接受学生,不管制定标准。现在自主招生,使学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人才理念选拔学生。大学应该充分尊重中学教育的成果,但也要发挥引导作用。高校希望从中学得到更多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希望中学提供给大学的资料尽可能全面、真实。面试是大学人才选拔机制的一个突破,可以考虑在局部地区推广。 对当前招生考试制度的反思 北京朝阳区教育局副局长诸平针对高考提

15、出了自己的困惑。她提出,其一,目前的这些改革,无论怎么改,无论是一考还是几考,是否走出了以考试定终身的思维方式?其二,我们的教育观和儿童成长观是否需要转变?高考对中学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考试科目增多,中学课程增多,要把十几门选修课全部学下来,学生可能会被捆得更死。其三,我们一直提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对一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还是选拔性要求? 也有代表就高校自主选拔招生提问。有人提出,通过复旦大学自主选拔招生的学生,后来也都参加了高考,那么自主选拔招生考试与高考二者的相关性有多大?如果二者相关性很大,那么哪次选拔是不必要的?面试应是校正笔试的偏误,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种预期?自主选拔招生考试会加大高校的招生成本,这种考试制度能否普遍推行?人们希望能通过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打通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 (编辑沙培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