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经典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8010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经典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免疫学(经典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免疫学(经典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免疫学(经典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免疫学(经典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经典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经典讲解)(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 抗体称为变应素,完全变应原 异种血清、蛋白质、花粉、微生物、寄生虫等 不完全变应原 药物、青霉素等 过程: 1.第一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初次免疫应答 产生免疫物质(Ab或Td) 机体处于 处于敏感状态。 2.第二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作用到Ab或Td 发生症状。,变态反应分型,过敏反应,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反

2、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I型变态反应,第一节 I型变态反应,特异性IgE介导,主要特征,出现快,消退也快,只引起全身或局部功能紊乱,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应性素质个体:对变应原易产生IgE型抗体应答的超敏患者,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食物,变应原( Allergen ),昆虫,化妆品等,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一、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变应原,花粉颗粒、尘螨或其排泄物、真菌或其孢子、昆虫或其毒液、动物皮屑或羽毛,以及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食物和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

3、机碘化合物等药物。,天然变应原多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组织蛋白,变应原,2、变应素,IgE,3、细胞,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二、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1、致敏阶段 变应原第一次进入机体时,诱导B细胞产生IgE。IgE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结合,此时机体便处于致敏阶段。,2、反应阶段 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使之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3、效应阶段 是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的作用: 平滑肌

4、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生物活性介质作用部位及症状 皮肤: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等 消化道:过敏性胃肠炎 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及饲料等 呼吸道:支气管痉挛,过敏性鼻炎等 花粉、尘螨、真菌、毛屑、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Pollen (花粉),四、I 型变态反应的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试,脱敏治疗,药物治疗,青霉素25单位,抗毒素血清1:100,花粉1:10000,皮内0.1ml,阿斯匹林,肾上腺素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 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

5、。,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 多次注射抗毒素,变应原的皮试,第二节 II型变态反应,II型变态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1、 II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一),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靶细胞、免疫粘附、调理吞噬.,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二),ADCC效应 破坏靶细胞,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三),抗体、补体的调理吞噬 破坏靶细胞,3、临床常见的I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幼畜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红

6、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等药物,药物或病毒感染,使红细胞膜表面成分发生改变。,抗体补体,2、特点 IgM、IgG、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等参与 细胞溶解,第三节 III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及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II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抗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易从尿中排出,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血液循环,可能沉淀,Ag:

7、Ab=3:2易形成,(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免疫 复合物,结合,血小板FcR,组胺类炎性介质,激活补体,C3a/C5a,C3b,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III 型变态反应发生的机制,血管炎,(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1.补体的作用,2.中性粒细胞,3.血小板的作用,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吸引中性粒细胞。,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导致局部充血水肿。,二、特点

8、 1、由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引起 2、有补体、中性粒细胞等参加 3、以血管炎和组织损伤为特征,三、常见疾病 1、血清病(全身性型变态反应) 一次注射大量免疫血清后10天左右,全身反应。 皮肤红斑、水肿、寻麻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发热、蛋白尿、中性白细胞减少)几天后自行消退 2、多种传染病表现 皮疹、关节炎、眼炎、皮炎、肾小球肾炎 治疗:用抗菌药等消灭病原(Ag),第四节 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24小时后,引起的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发生机理 第一步: 初次Ag 机体 细胞免疫应答 Th1(Td) 第二步: 再次Ag 机体

9、Th1 多种淋巴因子 大量吞噬细胞集中于Ag存在部位,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二、特征 1、再次进入Ag后出现症状慢(48-72h) 2、出现局部炎症 (单核细胞浸润、组织变性、坏死),三、常见疾病 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菌引起)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奶牛结核病检疫 结核菌素(核杆菌裂解提取物)0.lml注入 奶牛颈侧皮内72h注射部位出现红肿 或0.lml滴入奶牛眼结膜囊内15-18h眼流脓性分泌物,2、变态反应皮炎 变应原:油漆、染料、农药、塑料、果汁等 人、动物皮肤皮炎(红肿、奇痒、水疱) 治疗: (1)查出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 (2)对症治疗:消肿、止痒、抗局部感染

10、 3、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控制排斥: (1) 组织配型;(2) 用免疫抑制药物抑制受体的免疫功能,小结: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I型变态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是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刺激后,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 型变态反应是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性

11、反应和组织损伤。 型变态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速发型变态反应: I、型 迟发型变态反应: 型,各型超敏反应特性比较,IgE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分 型,I 型速发型,机 理,IgM/IgG 补体 NK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II 型 细胞毒型,III 型 免疫复合物型,APC Th1/Tc细胞 巨噬细胞,IV 型迟发型,参加成分,IgM/IgG 补体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机体致敏 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FcRI交联导致脱颗粒 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抗体与自身抗原靶细胞结合 激活补体溶解

12、靶细胞(CDC)增加巨噬细胞等调理吞噬作用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中等大小IC沉积血管壁, 激活补体, 激活嗜碱性粒、中性粒细胞 使血管透性增加,溶酶体释放,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APC将抗原提呈给T使之致敏 Th1释放细胞因子激活M M释放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 Tc直接杀伤靶细胞,常 见 病 例,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花粉症过敏性胃肠炎,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局部Arthus反应 、血清病 、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IV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物排斥反应,复习题,变态反应的概念 变态反应的四种类型 参与、型变态反应的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