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生物化学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73942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酶生物化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酶生物化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酶生物化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酶生物化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酶生物化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酶生物化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酶生物化学课件(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酶 (Enzyme),1.酶的概念 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简单说,酶是一类由活性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一、酶的概念,2.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加快反应速度; 不改变平衡常数; 自身不参与反应。 (2) 酶催化作用特性: 条件温和:常温、常压、pH=7; 高效率:反应速度与不加催化剂相比可提高108 1020,与加普通催化剂相比可提高1071013; 专一性: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这种专一性是由酶蛋白的立体结构所决定的。可分为: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个反应, 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2、。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有作用。包括键专一性和簇(基团)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不能辨别底物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只对其中的某一种构型起作用,而不催化其他异构体。包括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易变敏感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活细胞内受到精密严格的调节控制。,二、酶的化学本质及结构功能特点,1.发展史 (1)酶是蛋白质: 1926年,James Summer由刀豆制出脲酶结晶确立酶是蛋白质的观念,其具有蛋白质的一切性质。 (2)核酶的发现: 19811982年,Thomas R.Cech实验发现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Ribozyme。 L19 RNA和核糖核酸酶

3、P的RNA组分具有酶活性是两个最著名的例子。 1955年,发现DNA的催化活性。 (3)抗体酶(abzyme): 1986年,Richard Lerrur和Peter Schaltz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具有酶活性的抗体(catalytic antibody)。,酶,单成份酶:脲酶、蛋白酶、淀粉酶、核糖核酸酶等。,双成份酶,酶蛋白,辅因子,(简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apoenzyme),(cofacter),辅酶(coenzyme),辅基(prosthetic group),全酶(holoenzyme)= 酶蛋白 + 辅因子,2.酶的组成,3.酶的辅因子 酶的辅因子是酶的对热稳定的非

4、蛋白小分子物质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电子、原子或某些基团的载体参与反应并促进整个催化过程。 (1)传递电子体:如 卟啉铁、铁硫簇; (2)传递氢(递氢体):如 FMN/FAD、NAD/NADP、C0Q、硫辛酸; (3)传递酰基体:如 C0A、TPP、硫辛酸; (4)传递一碳基团:如 四氢叶酸; (5)传递磷酸基:如 ATP,GTP; (6)其它作用: 转氨基,如 VB6 ;传递CO2,如 生物素。,维生素和辅酶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质。 多数维生素维生素作为辅酶和辅基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 维生素一般习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在

5、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代谢起调节作用。 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与酶蛋白结合在一起并协同实施催化作用,这类分子被称为辅酶(或辅基)。 辅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参与的酶促反应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或基团转移反应。 大多数辅酶的前体主要是水溶性 B 族维生素。许多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与辅酶的作用密切相关。,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均溶于脂类溶剂,不溶于水,在食物中通常与脂肪一起存在,吸收它们,需要脂肪和胆汁酸。 维生素A 维生素A分A1, A2两种,是不饱和一元醇类。维生素A1又称为视黄醇,A2称为脱氢视黄醇。 主要功能:维持上皮组织健康及

6、正常视觉,促进年幼动物的正常生长。,维生素D 维生素D是固醇类化合物,主要有D2,D3, D4, D5。其中D2,D3活性最高。,维生素D的结构 在生物体内,D2和D3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它们在肝脏和肾脏中进行羟化后,形成1,25-二羟基维生素D。其中1,25-二羟基维生素D3是生物活性最强的。 主要功能: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液中钙、磷浓度正常,促使骨骼正常发育。,维生素E 维生素E又叫做生育酚,目前发现的有6种,其中,四种有生理活性。 主要功能:具有抗氧化剂的功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还可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同时还有抗不育的作用。,维生素K 维生素K有3种:K1,K2,K3。其中K3是人

7、工合成的。维生素K是2-甲基萘醌的衍生物。 主要功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促进血液的凝固。,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和羧化辅酶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在体内以焦磷酸硫胺素(TPP)形式存在。缺乏时表现出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木、心力衰竭、四肢无力、下肢水肿。,焦磷酸硫胺素(TPP)是脱羧酶的辅酶,催化丙酮酸或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反应,所以又称为羧化辅酶。,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由核糖醇和6,7-二甲基异咯嗪两部分组成。 缺乏时组织呼吸减弱,代谢强度降低。主要症状为口腔发炎,舌炎、角膜炎、皮炎等。,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和FMN(黄素单核苷酸)是核黄素(维生素B2)的

8、衍生物。它们在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起着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体作用。,泛酸和辅酶A(CoA) 维生素B3又称泛酸,是由,-二羟基-二甲基丁酸和一分子-丙氨酸缩合而成。,辅酶A是生物体内代谢反应中乙酰化酶的辅酶,它是含泛酸的复合核苷酸。它的重要生理功能是传递酰基,是形成代谢中间产物的重要辅酶。,维生素PP和辅酶I、辅酶II 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又称烟酸)和尼克酰胺(又称烟酰胺)两种物质。在体内主要以尼克酰胺形式存在,尼克酸是尼克酰胺的前体。,尼克酸,尼克酰胺,维生素PP能维持神经组织的健康。缺乏时表现出神经营养障碍,出现皮炎。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又称为辅酶I) 和NADP

9、+(烟酰胺-腺嘌呤磷酸二核苷酸,又称为辅酶II )是维生素烟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是多种重要脱氢酶的辅酶。,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 维生素B6在体内经磷酸化作用转化为相应的磷酸脂,参加代谢的主要的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作用、脱羧作用和消旋作用的辅酶。,生物素 生物素是B族维生素B7,它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 生物素的功能是作为CO2的递体,在生物合成中起传递和固定CO2的作用。,叶酸和叶酸辅酶 维生素B11又称叶酸,作为辅酶的是叶酸加氢的还原产物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碳基团,如-CH3, -CH2-, -CHO 等的载

10、体,参与多种生物合成过程。,维生素B12和B12辅酶 维生素B12又称为钴胺素。维生素B12分子中与Co+相连的CN基被5-脱氧腺苷所取代,形成维生素B12辅酶。 维生素B12辅酶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变位酶的辅酶,催化底物分子内基团(主要为甲基)的变位反应。,维生素C 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故又称抗坏血酸。在体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羟化反应。人体不能合成。,硫辛酸 硫辛酸是少数不属于维生素的辅酶。硫辛酸是6,8-二硫辛酸,有两种形式:即硫辛酸(氧化型)和二氢硫辛酸(还原型)。,辅酶Q(CoQ) 辅酶Q又称为泛醌,广泛存在与动物和细菌的线粒体中。 辅酶Q的活性部分是它的醌环结构,主要功能是作为线粒体呼

11、吸链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在酶与底物分子之间传递电子。,4.酶结构与功能特点 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根据结构不同酶可分为: 单体酶:只有单一的三级结构蛋白质构成。 寡聚酶:由多个(两个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亚基聚合而成。 多酶复合体:由几个功能相关的酶嵌合而成的复合体。,与催化作用相关的结构特点 (1)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起催化反应的空间局限(部位)。,结合部位(Binding site):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为结合部位。,催化部位(Catalytic site):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位和催化部

12、位总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调控部位(Regulatory site):酶分子中存在着一些可以与其他分子发生某种程度的结合的部位,从而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变化,对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2)必须基团:酶表现催化活性不可缺少的基团。 亲核性基团:丝氨酸的羟基,半胱氨酸的巯基和组氨酸的咪唑基。 酸碱性基团: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羧基,赖氨酸的氨基,酪氨酸的酚羟基,组氨酸的咪唑基和半胱氨酸的巯基等。,亲核性基团,酸碱性基团,(3)酶原和酶原的激活: 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

13、酶原转变成酶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 本质:酶原的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4)同功酶:能催化同一化学反应的一类酶。 活性中心相似或相同:催化同一化学反应。 分子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三、酶的分类及命名,1.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 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主要包括脱氢酶(Dehydrogenase)和氧化酶(Oxidase)。 如,乳酸(Lactate)脱氢酶催化乳酸的脱氢反应。,(2) 转移酶 Transferase 转移酶催化基团转移反应,即将一个底物分子的基团或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底物的分子上。 例如, 谷丙转氨酶催化

14、的氨基转移反应。,水解酶 Hydrolase 水解酶催化底物的加水分解反应。 主要包括淀粉酶、蛋白酶、核酸酶及脂酶等。 例如,脂肪酶(Lipase)催化的脂的水解反应,(4) 裂解酶 Lyase 裂合酶催化从底物分子中移去一个基团或 原子形成双键的反应及其逆反应。 主要包括醛缩酶、水化酶及脱氨酶等。 例如, 延胡索酸水合酶催化的反应。,(5) 异构酶 Isomerase 异构酶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即底物分子内基团或原子的重排过程。 例如,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的反应。,(6) 合成酶 Ligase or Synthetase 合成酶,又称为连接酶,能够催化C-C、C-O、C-N 以

15、及C-S 键的形成反应。这类反应必须与ATP分解反应相互偶联。 A + B + ATP + H-O-H =A B + ADP +Pi 例如,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反应 丙酮酸 + CO2 草酰乙酸,核酸酶(催化核酸) Ribozyme 核酸酶是唯一的非蛋白酶。它是一类特殊的RNA,能够催化RNA分子中的磷酸酯键的水解及其逆反应。,2. 酶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 根据其催化底物来命名; 根据所催化反应的性质来命名; 结合上述两个原则来命名; 有时在这些命名基础上加上酶的来源或其它特点。,(2)国际系统命名法 系统名称包括底物名称、构型、反应性质,最后加一个酶字。例如: 习惯名称:谷丙转氨酶 系统

16、名称:丙氨酸:-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酶催化的反应: 谷氨酸 + 丙酮酸 -酮戊二酸 + 丙氨酸,1.酶催化作用的本质:降低反应活化能 2.酶催化作用的中间产(络合)物学说 在酶催化的反应中,第一步是酶与底物形成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当底物分子在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后,中间复合物再分解成产物和酶。 E + S = E-S P + E 许多实验事实证明了ES复合物的存在。ES复合物形成的速率与酶和底物的性质有关。,四、酶作用的机制,3.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络合物的方式(理论) (1)锁钥假说(lock and key hypothesis):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2)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 hypothesis):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4. 使酶具有高效催化的因素 (1)临近定向效应: 在酶促反应中,底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