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2007统计公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70447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2007统计公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株洲2007统计公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株洲2007统计公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株洲2007统计公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株洲2007统计公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株洲2007统计公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2007统计公报(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株洲市统计局2007年全市上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突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特征是“又好又快又稳”。一、综合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亿元,分别增长5.5%、17.8%和14.1%。按常住人口计算

2、,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全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图1:2003年2007年GDP总量及增幅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1.5:36.0调整为12.9:52.9:34.2(按现价GDP计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一、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

3、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8.5%,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34.9%;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7.2亿元,增长57.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9.9%。年末有个体私营经济90133户,从业人员24万人。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涨幅分别比上年各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

4、消费品价格上涨7.1%,比上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按八大类分,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2%,居住类价格上涨3.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指标2007年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5102.1其中:食品114.2104.1烟酒及用品102.8101.5衣着100.099.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510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5103.9交通和通讯101.910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099.2居住103.9102.7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7年全市发生安全事故10

5、26起,比上年减少96起。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37人,比上年减少50人。2007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17,下降33.1%;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安全死亡率为4.76,下降18.2%;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5.13,下降33.4%;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5.99,下降12.6%。省市实事进展顺利。2007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3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6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2007年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607户,下岗失业再就业2.56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2007年发放贫困学生家庭救助金2130万元,救助贫

6、困生人数9.58万人。建成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143起。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18所,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按标准100%拨付到位。二、投资、建设、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88.7亿元,增长42%,增幅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增幅。其中,城镇投资254.5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34.1亿元,增长16.9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7.9亿元,增长30.6 %;工业投资139.8亿元,增长81.9 %。图2:2003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幅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2007年城市基础设

7、施完成投资51.3亿元,增长22.5%。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9个,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4个。天元大桥、建宁大道、合泰涵洞扩改和河东沿江防洪景观道路一期工程等7个项目已完工,提质改造城市小街小巷11条。湘江五桥、田心立交、泰山西路、石宋大道、新塘路等项目已开工建设。2007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亿元,重点支持了11个市级重点镇的建设。城市公用设施更加完备。公共汽车运营车辆701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6标台。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13.36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2.6万户,煤气用户0.76万户。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5 %。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2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4亿

8、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38.6 %和40.1%。市区公园增加到14个,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调整城区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拆除城区三座跨江大桥收费站,长株潭公交车正式开通。全社会用电量为68.5亿千瓦时,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46.6亿千瓦时,增长14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株洲市44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6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9%。株洲电网建设工程、天元大桥、天台金谷等5个项目顺利竣工,欧洲工业园、株冶循环经济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2007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3,比上年下降0.3

9、2。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8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6.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1.6%。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9%,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环保累计投入达36.7亿元,通过“蓝天行动”,全面整治城市大气污染,2005年成功退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行列。三、财政、金融、保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达67.6亿元,增长28.6%,增幅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

10、重为80.5%,收入结构更趋合理。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增长26.6%。全市财政收入从2002年24.4亿元,连续跨越30亿、40亿、50亿和60亿元四个台阶, 5年年均增长21.3%,连续4年增幅超过20%。2007年全市财政总支出73.7亿元,增长27.8%。图3: 2003年2007年财政总收入及增幅金融态势平稳运行。2007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47.2亿元、2076.7亿元,增长16.7%和17%;货币回笼70.5亿元,增长7.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638亿元,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4亿元,增长9.6%,增幅低于上年5.5个百分点。各

11、项贷款余额303.8亿元,增长19.4 %,其中短期贷款175.6亿元,增长10.8%;中长期贷款113.4亿元,增长41.1%。银行存贷比为47.5%,提高1.5个百分点。图4: 2003年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增幅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保费收入14.49亿元,增长31.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75 亿元,增长29.7 %;人身保险收入10.75亿元,增长31.7 %。2007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36亿元,增长76.9%。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2.09亿元,增长28.2%;人身保险赔付3.27亿元,增长33.7%。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

12、07年末总人口380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其中市区79.5万人。常住人口369.6万人。城镇化率为47.4%,提高1.4个百分点。2007年计划生育率为96.8 %,人口出生率为12.7,人口自然增长率5.89,比上年提高0.34个千分点。就业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5394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607户。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9万人。培训各类人员11.21万人次,其中2.54万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

13、8.9%和80%。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14.8万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3元,增长16.4%,增幅提高5.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812元,增长10.7%;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9%,上升2.5个百分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平工资21800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5044元,增长15.5%,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3950元,增长15.3%;人均住房面积55.9平方米,增长3.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8%,降低0

14、.8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68.5亿元,增长67.1%,商品房销售面积334.9万平方米,增长55.5%。图5:2003年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增幅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市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3.9万人、2.35万人、2.64万人、4.61万人和3万人,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2007当年目标任务。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基金8.38亿元,为全市12.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34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保持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两个100%。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比2003年分别增长47%和35.3%。城乡

15、低保家庭12.95万户,增加1069户。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6227张,增加245张。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2007年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8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4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登记244项,合同金额8721.8万元。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省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全市申报专利1287件,增长21.3%,其中发明专利316件,增长54.1%。高新产业加速发展。2007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当年新增高新技术

16、企业3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4.5亿元,增长32.9,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2.6%,其中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能源分别完成产值160.4亿元、107.6亿元、39.1亿元和22亿元,占全市高新产值的95.5%。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9所,在校学生4.6万人,增长3.9%;有普通高中47所,在校学生7.4万人,下降7%;有普通初中159所,在校学生9.6万人,下降19%;有小学611所,在校学生20.9万人,增长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辍学率1.06%,初中毕业升高中阶段学生比例79.34%。发放救助金2137万元,对9.6万贫困生实施了“两免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