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6867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16 大小: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题库 打印版(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答案:E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答案:C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答案:C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B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

2、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C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E.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答案:B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答案:B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答案:D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D397首 E.245首答案:B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

3、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答案:B(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答案:ABDE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答案:

4、ABCE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答案:ABCD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ACDE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A.正气的盛衰B.发病的季节C.邪气的轻重D.治疗的当否E.感邪的性质答案:ACD

5、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答案:ABDE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A.体质因素B.自然因素C.文化因素D.种族因素E.社会因素答案:ABE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A.越经传B.循经传C.表里传D.上下传E.手足传答案:ABC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A.合病B.并病C.直中D.两感E.晚发答案:ABCD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6、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答案:ABCD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答案: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2.六经:答案:六经: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3.六经病:答案:六经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

7、候群。4.六经辨证:答案: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5.传变:答案: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常并称。6.直中:答案: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7.合病:答案: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

8、之分者。8.并病:答案: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9.两感:答案:两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10.表里传:答案: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二)填空题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答案:伤寒论金匮要略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本和本。答案:明赵开美复刻宋本/宋林亿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为主。答案:祛邪扶正4.六经病是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也可看作既,又的证候群。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不同阶段

9、互相联系相互独立5.六经辨证是以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答案: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外感疾病(三)判断说明题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答案:不正确。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答案:不正确。伤寒论一书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证治,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为外感热病与某些杂病的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与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答案:不正确。伤寒论以伤寒为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所以全书

10、所论应属广义伤寒的范畴,但从全文的篇幅来看,又重在以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4.六经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答案:不正确。六经即太阳、阳明、太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经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答案:不正确。秦汉时代,直至东汉末年,中医对人体感受外邪的认识,多局限于“邪从肌表皮毛而入”,而“从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四)简答题1.简述“伤寒学”的概念,并说明确立“伤寒学”的依据。答案:“伤寒学”是以中

11、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确立“伤寒学”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

12、些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学科,其在中医药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

13、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当前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答案: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础理论主要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其二,诊法是从内经、难经而来,不过其间的脉诊系将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简化为上、中、下三部诊法,并将其与难经的独取寸口法有机结合而成;其三,药学理论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发扬光大;其四,方剂主要来源于古汤液经,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其五,诊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综合前人理论,继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亲身反复的临床验证总结而来。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