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231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科协软科学研究结项报告课题名称:常州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主持人: 陶冶 工作单位: 河海大学 联系电话: 13861236909 地址邮编: 213000 第一章:媒体融合研究综述第一节 课题背景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前媒体格局的急剧变革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传播秩序和舆论格局,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第一平台,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边缘化挑战。传统媒体拥抱新

2、技术,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所趋。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科学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进一进提高传播公信力、影响力,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第二节、课题思路、内容和意义在这样新的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题主要对常州市目前展开的全媒体融合展开深入调研,从顶层设计、观念思维、技术平台、人才建设、

3、制度管理、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来阐述常州目前的媒体融合现状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找到媒体融合中主要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新课题,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在网上可以找到和媒体融合相关的3000多篇的相关论文,但是媒体融合的路径研究却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探索中前进。既要汲取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也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常州市现阶段发展、符合媒体发展规律的路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传统媒体适应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重要举措。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战略实践层面都又非常重大

4、的意义。一、理论层面的意义目前中国传播学大部分关于新媒体的认识的基础是带点技术乐观的“媒介融合论”,比如“新媒介就是关系”、从单一媒体走向综合媒体的说法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媒介认识论。看似弥散和自由的网络传播实际上也是“镶嵌”在过去或者传统的规制框架中。这个问题既是对乐观的技术想像的质问(技术往往是强化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规制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媒体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破坏性影响)。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讨论媒介融合,我们就特别需要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带来的社会变革、信息和政治安全、舆论导向等问题。二、战略实践层面的意义常州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写到了媒体融合的战略意义(一)、媒体融合发展是巩

5、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当前,新兴媒体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开拓媒体发展领域,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媒体融合发展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

6、务。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在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人才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媒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必须以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的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进程。(三)、媒体融合发展是推进常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常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级各类媒体提振精神,营造氛围,尤其是本地主流媒体要加大融合力度,壮大力量,进一步放大主流舆论声音,掌控网络话语能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建设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汇聚强大正能量。第三节、媒体研究综述“媒体融合”对我国而言是“舶来品”,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西方的Med

7、ia Convergence引入我国之后存在着“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两种主要翻译方式。“媒介”和“媒体”概念交替出现。具体的新闻传播机构时用“媒体”概念, 同介质的集合性的媒体时用“媒介”概念。刘昶、陈文沁认为,从学理出发,“传媒”通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手段、途径、体制等的统称,如大众传媒;“媒介”强调不同的传播技术特性,如纸质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常见的有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又如,以研究并开发媒介融合为主的新兴学科“媒介电子学”;“媒体”突出传播活动的主体性和体制性, 常是新闻事业的代名词,如中央级媒体(全国性的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外国媒体等,媒体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借

8、助于某一渠道, 以某种方式向某一终端生产和传送信息的技术总体和内容产品; 二是承担上述信息处理的具有组织化特征的单元结构。在实践中,“传媒”“媒介”和“媒体”三者有时会出现通用或混用的现象。目前,融媒的性质被明确界定为“媒体融合”。较之带有较浓技术色彩的“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更强调媒体之间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组织以及新闻实践等的全方位聚合。2005 年是我国Media Convergence 概念的引入之年,学者蔡雯对话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将媒介融合(当时译法)概念介绍到中国,并对融合新闻加以延伸思考。她认为,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电视台

9、帮衬报纸、报纸联动网站、网站呼应广播电视,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形式各异, 化竞争为合作, 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融合新闻”的前提和基础是“融合媒介”。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 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该年度关于“媒体融合”的论文多停留于对美国媒介融合概念与现状的介绍上, 介绍相对粗浅,介绍相对含混,缺乏深入探讨。20062007 年是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之年。许颖在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中提出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

10、段进行的过程。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 即媒体战术性融合; 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 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 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内容和服务应是媒介最重要的关注点。蔡雯在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中对“融合新闻”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差异进行了简要归纳, 主要包括:新闻信源结构的改变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新闻媒介组织结构的改变与工作流程的变化; 新闻载体性能的改变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高岗认为媒体融合, 是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及能量交换。其趋势性特征表现为: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能量互

11、补; 各类媒体之间的信息能量交换; 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 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媒体融合本质上不是抑制和同化个性信息需求,而是培植和满足个性信息需求;不是排斥传统媒体,而是优化传统媒体的功能;不是一个定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进程。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已将新闻传播推进到一个革命性变化的临界点。杜骏飞、孟建、赵元珂、陈绚、潘攀、熊澄宇等相关学者的洞见引人深思。不仅在广度上有所拓展,亦有深度上的开掘。王菲出版关于媒介融合的专著媒介大融合,郑保卫教授认为这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事件, 意味着媒介融合研究进入了系统化、能够建构自己研究体系的阶段。20082014 年

12、是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持续发展与全面深化之年,特别是2014 年中央提出“媒体融合”战略以来,国内对媒体融合的关注空前,仅2014 年一年相关论文超过3000 篇。相关研究更加深化, 媒体融合的概念更加系统完备,相关研究紧密结合学界、业界最新动态,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多元。丁柏铨认为媒体融合是以下三个层面的融合。一是物质层面的融合。即工具层面的融合,媒体作为传播信息和观念的工具, 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其功能相交融、被打通。二是操作层面的融合,即业务(包括传播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要求新闻从业者, 掌握为不同媒介做报道所必须掌握的、与以往为单一媒介和特定媒

13、体供稿时有所不同的操作技能, 能撰稿、能摄影。三是理念层面的融合。即意识层面新闻出版与传播研究的融合。在被现在的人们称为传统媒体的时代,不同的媒体之间疆界分明、互不交融, 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实行媒体融合。 综上可以发现,媒体融合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角度一、时间流程角度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高登(Rich Gordon)详细区分了6个方面: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略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

14、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二、细化分类角度还有学者分为以下几个方面:l、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三、技术和媒介认识论角度杜骏飞在其著作弥漫的传播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整个传播领域掀起了“网络革命”浪潮。这一浪潮的实指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传媒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全面与互联网对接,从而形成这个时代最有感召力的媒介观念;而其虚指方面则是,鉴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包括普及程度的跃进,宽带链接技术的成熟,世界范围的对于互联网的重视与战略倾斜),也鉴

15、于互联网边际效应的深刻与广泛(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一个以网络技术发展趋向为传播模式指针的新传播时代已经来临。作者又进一步从层级观念的重构和介质观念的重构两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其“泛传播”的特质。四、从社会影响角度关于媒介融合带来的后果,学者孟建和赵元珂则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予以探讨。他们合撰的文章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7.6)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他们认为:“媒介融合”不仅将引起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并将成为最终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7.6)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他们认为:“媒介融合”不仅将引起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并将成为最终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因此,如何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媒体融合将如何改变传统的媒体管理体制与媒体议程设置模式,与此相关的公民社会培育及公民如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都是媒体融合发展中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