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5622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山区科学发展卢子跃2012-3-13 14:34:04来源:政策瞭望 2011年11期近年来,丽水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省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山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促共进、融合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理清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省委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丽水市坚持把生态优势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2、了绿色发展战略。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在发展重点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在发展定位上,把丽水建设成联接长三角和海西区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中心,成为全国休闲养生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发展路径上,以生态优势为支撑,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实现内生性发展和外源型发展双轮驱动。总的是以“四个坚持”统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核心任务。把“建设浙江省生态屏障”作为丽水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绿色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

3、经济。今年上半年,以生态经济为主引擎的全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高出全省0.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在“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的带动下,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达32.4%,成为带动丽水经济快速发展中的新增长点。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目标。把生态立市和以人为本统一起来,用生态建设成果来惠及广大群众。近年来,随着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和一大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群众增收致富门路不断拓宽、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丽水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从2005年的71.01%提高到2010年的87.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三年缩小,从2007年的3.64:1缩小到3.2

4、3:1。2010年,全市整体民生满意度列全省第二位,其中收入分配与公平、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弱势人群保障等三个方面居全省首位。 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前提。把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推进。通过全面推进山水、城市、农村“三大整治”、“六城联创”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使全市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首位,赢得了“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 坚持把责任落实作为根本保障。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了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办法,强化了“大督查机制”和“大考核机制”,把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确保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以基

5、础建设为先导。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突出问题,丽水市坚持以完善城市生态产业提升功能为突破口,通过生态建设项目化,在保持投资适度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切实改善发展环境。 发挥基础设施对发展生态经济的保障作用,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的重点突破。以提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为目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重点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大网络”建设。目前,全市“一纵三横一绕两线六通道”的交通主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以500KV输变电为依托、220KV为主供网架、110KV和35KV为配套网架的供电网络;建成了高标准堤防近120公里,完成瓯江和中小流域堤防加固81.8公

6、里,城市防洪基本达到50年一遇标准:建成了3G移动通信网络、数字城管、电子政务、数字图书馆等一批信息化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发挥新型城市化对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重点突破。在中心城区建设上,“一江双城”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南进、园区东扩”强势推进,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2.3平方公里;在新农村建设上,随着“康庄工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异地转移”等系列工程深入实施,全市累计1590个村庄得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由基本统筹阶段进入了整体协调阶段。到2010年底,丽水城市化水平达到43%,比“十五”末提高了4.8个百分点。 发挥好园区建设对

7、发展生态经济的平台作用,努力实现集约集聚发展的重点突破。坚持以“五大”(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生态)为抓手,以“四区”(生态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现代物流园区)为核心,大力推进开发区扩容升级。目前,丽水市生态产业集聚区跻身省级产业集聚区,全市开发区(园区)以及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达1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工业开发面积31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90万平方米。 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壮大生态经济发展规模。牢牢把握“发展与保护并重、扩量与提质并进、成型与转型并举”的要求,着力完善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生态经济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 以生态经济化为目标,全面打造生态产业体系

8、。在发展生态型农业上,坚持生态化、品牌化的战略方向,积极打造丽水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先后有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目前,全市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138家,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450个,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40家。在发展循环型工业方面,按照集聚化、循环化的要求,重点发展技术创新型、生态环保型工业,着力打造机械装备制造和不锈钢制品两大千亿级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农林产品两大特色产业。在发展生态旅游业上,制定出台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和“山水家园,生态都市”

9、目标。努力打响“国际休闲养生城市”品牌,推动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 以经济生态化为取向,着力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一方面,突出以结构调整为根本,坚决扶优汰劣,加大源头管理和分类指导,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另一方面,坚持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811”环保新三年行动,加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村的创建力度。2010年,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建成了8个省级生态县(市、区)、1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24个省级生态乡镇。同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全市县、乡两级实现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并建成了960个村集中式污

10、水处理设施。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以强化要素保障为重点。着力破解生态经济发展难题。着力推进金融创新,先后引进泰隆、稠州、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面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有力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着力破解土地制约,以推进低山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复垦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土地开发垦造耕地10.07万亩,基本满足了生态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着力破解人才制约,研究制定了丽水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三个人才政策文件。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引进渠道。着力优化发展

11、软环境,按照“流程最短、效率最高、收费最少”的原则,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努力打造“政策最宽松、程序最透明、办事最便捷和低交易成本”的“三最一低”投资发展软环境。 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增强生态经济发展动力。坚持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以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为主线,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以政策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方向。在被确定为全省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基础上,连续7年出台了7个市委1号文件,规划出台了32个政策性文件,健全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体系。同时,加大向上争取政策的力度,通过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增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今年,丽水被国土资源部

12、列为全省第一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市。为生态经济发展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以深化改革优化生态经济空间布局。编制实施了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现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全市近95%的市域面积被划定为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以此保护丽水六大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积极推进山区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启动实施以整村搬迁为最大特点的“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目前全市已整村搬迁926个村、12995户、43648人。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以“林权IC卡”为重点的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走出了一条“全国林改看丽水”的创新发展之路。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5万笔25.6亿元,实现林业总产值201.66亿元,是2005年林改前的2.13倍。 以创新考核提升生态经济发展活力。启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的要求,明确对生态产业、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五大工程的33项指标进行考核。同时,根据不同县、乡、镇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政绩考核办法,其中全市有过半的乡镇不考核工业生产、工业税收和招商引资。而是考核生态产业,以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