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55070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复杂:、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中等:、地质灾害发育中等、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简单:、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注:每类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

2、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3、洞)的一种地质现象。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地质作用的分类 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

4、,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根据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 ,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

5、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 ,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风化作用是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因大气温度的变化

6、,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低处移动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营力 ,斜坡是必要条件,暴雨、地震、人为开挖往往起诱发作用。块体物质的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移、流动和蠕动。前三者运动较快,后者较慢。 剥蚀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风等在运动中对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和改造的总称。 搬运作用是地质营力将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物质从原地搬往他处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各种被外营力搬运的物质因营力动能减小 ,或介质的物化条件发生变化而沉淀、堆积的过程。 硬结成岩作用是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积物的重荷压

7、力作用使下层沉积物减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颗粒间的联系力增强而发生;也可以因碎屑间隙中的充填物质具有粘结力,或因压力、温度的影响,沉积物部分溶解并再结晶而发生。 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地质作用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等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文/赵文廷 卢 毅一、绪论 关于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

8、灾害,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这样定义的:不良地质作用(adwerse geologic actions)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称为地质灾害(geological disaster)。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所指的不良地质就是由各种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工程地质条件不良现象的总称,铁路修建与运营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错落、危岩、崩塌、岩堆、泥石流、风沙、岩溶、人为坑洞、水库坍岸、地震区、放射性和有害气体。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所指的地质灾害是由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下引

9、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主要是指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事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所指的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上述几种关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含义有所不同,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不良地质作用是对工程而言,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但其危害的对象不仅仅是工程,还包括了人身、财产和环境,因此,对两个概念的解释本身就存在差别。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所指的不良地质包括的范围要比岩土工程

10、勘察规范稍广些,且认为滑坡、泥石流等就是不良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所指的地质灾害是真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而言,是指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但不包括地震、洪水、区域性地面沉降等研究自成体系的地质灾害。那么上述关于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定义,哪个更准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从“地质作用”谈起,从而搞清楚“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间的关系,什么是“地质灾害”也就一目了然了。二、地质作用与分类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geologocal process)。在地学界,地质作用通常根据其动力能的来源和作用的主要部位分类,且分为内动力

11、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一)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地质作用,endogenous processes)内动力地质作用即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并可波及地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1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构造运动是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通常造成海陆变迁,或使岩石褶曲、断裂。构造运动根据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根据其运动方式,可分为快速剧烈和缓慢平静运动;根据其规模,可分为大型构造运动(为全球性的)、次级或更小的构造运动。传统构造地质学,将产生大规模强烈褶褶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orogeny),将广大区域的

12、隆起上升运动称为造陆运动(epeirogeny)。一般认为,造山运动是相对短期的剧烈运动;造陆运动则是相对长期的缓慢运动,常发生在两次强烈造山运动之间。地质历史上所发生的具有全球性的构造运动,由老而新有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大型构造运动常常会伴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主要是侵入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2地震作用(earthquake)地震作用是因构造运动等使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地震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km)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根据其震级,分为大地

13、震(M 7)、中地震或强震(7M 5)、小地震或弱震(5M 3)、微震(3M1)和超微震(M1)。地震作用按成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世界上有90%以上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其影响较为强烈且范围广泛。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岩浆或气体对围岩的冲击引起的地震,即为火山地震。其影响范围一般不大,且数量小,世界上有7%的地震属于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由地壳陷落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多为石灰岩溶洞陷落而造成,其模较小。人工诱发震由于水库蓄水或向地下大量灌水,使地下岩层增大负荷,如果地下有大断裂或构造破碎带存在,断层面浸水润滑,加之水库荷载等共同作用,使断层复活而引

14、起地震。由于地下核爆炸或地下大爆破,巨大的爆炸力对地下产生强烈的冲击,促使地壳中构造应力的释放,从而引发地震。人工诱发地震的特点是震中位置多发生在水库或爆炸点附近地区,小震多,震动次数多,震源深度不大,最大震级目前不超过6.5级。3.岩浆作用(magmatism)岩浆的形成、运动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按活动所到达空间位置及温度、压力等自然条件,可分为喷发作用(包括海底喷发作用和陆地喷发作用)、侵入作用(包括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喷发作用常称为火山作用,分为裂隙型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类型。一些低粘度的玄武质岩浆,沿狭长的线状断裂带溢出,并覆盖很大面积,这种喷发

15、形式称为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多组断裂交会点上由圆筒状通道喷出的,称为中心式喷发。中心式喷发根据其爆炸性,可分为猛烈式、宁静式和递变式。猛然式喷发经常以猛然爆炸作为每次喷发的开始,具有突然性特点,可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以宁静地溢流出炽热熔浆为特点,无爆炸现象的中心式喷发,即为宁静式。以宁静式和猛然式有规律的交替喷发为特点的,称为递变式,多数火山喷发属于这一种。4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因内力使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条件改变,地壳中的岩石将发生变化(不包括风化作用),转化为新的岩石,这种转化过程即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按其产生的地质背景及作用特点,可分为区域变质作用(regional metamorphism)、混合岩化作用(mingmatization)、接触变质作用(contact metamorphism)、气液变质作用(Pneumato-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碎裂(动力)变质作用(cataclastic metamorphism)等种类。其中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