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65458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一附表: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专题分布表必修一专题题量知识点分布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5分封制1宗法制2秦统一中国2汉初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1科举制1丞相制度的废除1明朝内阁1清朝军机处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2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5抗日战争7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辛亥革命1五四运动1新民主主义革命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1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新中国的成立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3中美关系正常化3专题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2、文明8雅典民主政治7罗马法1专题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7光荣革命11832年议会改革11787年宪法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德意志帝国宪法2专题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十月革命1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6北约1朝鲜战争1德国的分裂1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1走向联合的欧洲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

3、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考查点】分封制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考查点】宗法制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答案】D【考查点】宗法制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

4、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答案】B【考查点】秦统一中国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B CD【答案】A【考查点】秦统一中国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答案】C【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

5、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考查点】三省六部制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

6、功能【答案】C【考查点】科举制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

7、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B【考查点】明朝内阁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考查点】清朝军机处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答案】C【考查点】清朝军机处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

8、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答案】B【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5题)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C【考查点】丞相制度的废除二、非选择题1

9、6(2013年北京高考41题)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答案】(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隋唐时期,社

10、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17(2013年天津高考12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

11、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

12、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18(2013年高考全国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9(2013年高考全国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