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9065376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所名校】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

2、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B. 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C. 十九大强调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D. 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做好十九大代表选举工作,加强对代表选举工作的监督,对违规违纪问题“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查处,确保工作作风河晏海清。E. 数千年中国文明史上,秦汉文、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留下星罗棋布的文艺大师,浩如烟海的精品,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厚滋养。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乡村社会传

3、统的道德范式正逐渐落寞,而新的道德范式却没有建立起来,村民自身无法有效抵御各种负面冲击,常常只会依据自己的现实利益行动。B. 文化的交流、相遇和融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的创新激情,很多成功的作品都展示了个体和民族在跨国和全球流动中的境遇和感悟。C.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愿,那就是把所有相关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用互利共赢的合作弥散分歧、建立互信。D. 党的十九大,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定义判断。先给出定义,然后列出四种情况,要求你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该定义的答案。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镶嵌,是指

4、为了把话说得轻缓或郑重些,有时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有规则地镶在一个词或语句里,一般以镶加虚词和数词最为常见。它可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其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拼字,指将联合词组中的两个词或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分开来间错使用。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拼字的是( )A. 他比我学问高,但办起事来,我不输他一丝一毫。B. 现在呀,老百姓过日子还是会精打细算、前思后想。C.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D. 他们这一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真

5、是人老心不老啊。第II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湿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

6、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戒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这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类,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神伤.”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样式上

7、、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壅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

8、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费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该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节选自许民彤谈传统文化,实际是在谈什么,2017年10月26日解放日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世代习

9、惯和信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B. 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它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C. 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应体现出时代的精神。D. 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活。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作为行文的观点。B. 第三段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C. 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不正确的方式,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D. 文章从“是什么

10、,怎么样”两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层层深入。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在于一种思路风度气派,是一种精神呈现。B. 传统艺术的品位是可以和今天的审美趣味合拍的,进而推陈出新,具有时尚的色彩。C. 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文物仿制,而是融入时尚元素,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D. 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之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消费行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蝉与纺织娘郑振铎虫之乐队,因季候的关系而颇不同,夏天与秋令的虫声,便是截然的两样。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它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那是结婚曲。

11、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秋虫的鸣声最复杂。但无论纺织娘的咭嘎,蟋蟀的唧唧,金铃子之叮令,还有无数无数不可名状的秋虫之鸣声,其声调之凄抑却都是一样的。秋虫之声,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验;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我在山中,每天听见的只有蝉声。那时天气是很热,即在山上,也觉得并不凉爽。正午时候,躺在廊前的藤榻上,要求一点凉风,却见满山的竹树梢头,一动也不动。只好不断的用手巾来拭汗,不断的在摇挥那纸扇。在这时候,往往有几缕的蝉声在槛外鸣奏着。闭了目,静静的听了它们在忽高忽低,

12、忽断忽续,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阵绝清幽的乐队在那里奏着绝清幽的曲子,炎热似乎也减少了,然后睡去,什么都不觉得。良久,清梦醒来时,却又是满耳的蝉声。山中的蝉真多!绝早的清晨,老妈子们和小孩子们常去抱着竹竿乱摇一阵,而一只二只的蝉便要跟随了朝露而落到地上了。每一个早晨,在我们滴翠轩的左近,至少是百只以上之蝉是这样的被捉。但蝉声并不减少。常常的,一只蝉两只蝉,叽的一声,飞入房内。这也是必定被人所捉的。有一天,见有什么东西在槛外倒水的铅斗中咯笃咯笃的作响,俯身到槛外一看,却又是一只蝉,这当然又是一个俘虏了。还有好几次,在山脊上走时,忽见矮林丛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拨开林丛一看,却也是一只蝉。它是被竹枝竹叶

13、挡阻住了不能飞去。我把它拾在手中。同行的心南先生说,“这有什么稀奇,放走了它吧。要多少还怕没有!”我便顺手把它向风中一送,它悠悠扬扬的飞去,渐渐的不见了。初到时,颇想把它们捉几个寄上海去送送人。有一次,便托了老妈子去捉。她在第二天一早,果然捉了五六只来放在一个大香烟纸盒中,不料给依真一见,她却吵着要去。我又托那个老妈子去捉。第二天,又捉了四五只来,依真的纸盒中却只剩下两只活的,其余的都死了。到了晚上,我的几只,也死了一半。因此,寄到上海的计划遂打消了。从此以后,便也不再托人去捉,自己偶然捉来的,也都随手的放了。不过孩子们却还热心的去捉。依真每天要捉至少三只以上用细绳子缚在铁杆上。有一次,曾有一

14、只居然带了红绳子逃去了;很长的一根红绳子,拖在它后面,在风中飘荡着,很有趣味。半个月过去了;有的时候,似乎蝉声略少,第二天却又多了起来。虽然是叽叽的不息的鸣着,却并不觉喧扰;所以大家都不讨厌它们。我却特别的爱听它们的歌唱,高旷清远的调子,在什么音乐会中可以听得到?我每以蝉声将绝为虑,时时的干涉孩子们的捕捉。到了一夜,狂风大作,雨点如从水龙头上喷出似的,向槛内廊上倾倒。第二天还不放晴。再过一天,晴了,天气却很凉,蝉声乃不再听见了!全山上在鸣唱着的却换了一种咭嗄咭嘎的急促而凄楚的调子,那是纺织娘。秋天到了,”我这样的说着,颇动了归心。再一天,纺织娘还是咭嘎咭嘎的唱着。然而,第三天早晨,当太阳晒得满

15、山时,蝉声却又听见了!且很不少。我初听不信;叽叽叽格叽格那确是蝉声!纺织娘之声却又潜踪了。(蝉回来了,跟它回来的是炎夏。从箱中取出的棉衣又复入箱中。下山之计遂又打消了。谁曾于听了纺织娘歌声之后再听见蝉的夏曲呢?这是我的一个有趣的经验。)(节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作家出版社)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炎热的夏季,“我”在山中小居时,“闭目”听着蝉鸣,“炎热似乎也减少了”,这是在暗示读者,夏季炎热时可听蝉鸣来避暑。B. 作者描述自己的山居情景,描写大自然不同季节的虫鸣声,特别是描写蝉在不同情状下的神态,表明了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C. 文章开头段运用对比手法,写了对听夏季蝉声和秋季虫声的不同感受,读者能从这种不同感受中体味出作者的情感趣味和态度。D. 文章借助比喻和联想等手法,对“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的蝉之曲给予了热情的赞颂,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8结合全文,分析加括号句子的含意。9本文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从语言和内容角度加以赏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