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

上传人:aig****42 文档编号:90606521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论疏》录...(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颂词依入中论导读一书中木刻版入中論疏录入,仅供参考,恐有错漏、不建议打印,可购买原书或复印原疏。)入中論疏卷一 月稱論師造 法尊法師譯敬禮聖曼殊室利童子、第一菩提心極喜地。為令悟入中觀論故造入中論、茲於諸佛菩薩先應贊嘆者、即是諸佛第一勝因、救脫繫縛生死牢獄無量無依眾生為相之薄伽梵大悲。故說聲聞中佛能王生、 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等二頌。由得圓滿無上法王、較聲聞獨覺菩薩尤為圓滿自在、即聲聞等亦承其命、故諸佛世尊名曰能王。要從諸佛乃生聲聞等、以諸佛出世無倒宣說緣起、彼由聞思修習、乃能隨其信樂滿足聲聞等果故。設有一類唯聞佛說緣起善達勝義、而不現生證般涅槃。然彼行者于

2、他生亦必能獲得所求果報、如定業果。聖天云、“現已知真實、現未得涅槃、他生決定得、猶如已造業。”中論亦云、“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能得正教授之果、故名聲聞、如云、“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等。或從諸佛聽聞無上正覺妙果之道、為求者宣說、故名聲聞。法華經云、“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復為他說菩提聲、是故我等同聲聞。”雖諸菩薩亦有彼義、然唯宣說自不修行乃是聲聞、故異菩薩。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其名於聲聞、獨覺、無上正覺三處俱轉、故佛聲亦詮獨覺。獨覺之福慧輾轉增長勝出聲聞、然無福智資糧、大悲、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覺、故名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為自利而自覺悟、故名獨覺

3、。聲聞獨覺、要由如來說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但諸能王復從何生、論曰、“諸佛復從菩薩生。”設作是念、豈非菩薩亦從如來說法而生、名佛子乎、云何諸佛世尊從菩薩生耶。此有二緣、菩薩亦得為諸佛世尊之因、謂時位差別及勸令發心。約時位說、以如來是菩薩之果故。約勸發心說、如曼殊室利菩薩、勸釋迦牟尼世尊及餘諸佛、最初發菩提心。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說諸佛從菩薩生。由圓滿因最尊重故。既說因應供養、則果應供養自可知故。諸佛世尊如大藥樹給無量果、則於彼嫩芽等尤應勵力愛護。為令會中三乘有情趣大乘故、贊嘆菩薩。如寶積經云、“迦葉、如初月為人禮敬、過於滿月。如是若有信我語者、應禮敬菩薩過於如來。何以故、從諸菩薩生如來故。

4、”此以聖教正理成立諸佛從菩薩生。又諸菩薩以何為因、論曰、“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謂哀愍、行相體性如下說。無二慧謂離有無等二邊之慧。菩提心如法徧行經云、“菩薩應由菩提心了達一切法、一切法與法界相等。新生無住一切法、有所知能知空故、皆徧了知、如自所了達法、願諸有情皆能通達。菩薩所發此心、名菩薩菩提心、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心、無上心、慈故和愛心、悲故不退心、喜故無悔心、捨故無垢心、空故不變心、無相故無障心、無願故無住心。”菩薩正因、即此悲心、無二慧、菩提心之三法。如寶鬘論云、“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徧十方、不依二邊慧。”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與無二慧之根本、為顯大悲為主因故、頌曰。悲性於

5、佛廣大果、 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贊大悲心 如外榖豐收、初中後三、以種子水潤成熟為要。如是廣大佛果初中後三、唯大悲心為最要。具大悲心者、見他受苦、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發心曰、“我當度此一切世間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此誓願、離無二慧不能成辦、乃決定修無二智慧、故一切佛法之種子是大悲心。寶鬘論云、“若大乘經說、大悲為前導、諸行無垢智、有智誰謗彼。”初雖發菩提心、若後不以悲水數數灌溉、則仍不能修集廣大資糧、或以聲聞獨覺涅槃而般涅槃。又得無邊果後、若離悲心成熟、則亦不能常時受用、亦復不能令諸聖果、展轉無間長時增長。為禮敬彼、今由所緣差別、當顯大悲自體差別。頌曰、最初說我而執我、次

6、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諸世間人於我所執前、先由我執於非有之我妄計為有、執此為實。次除我執之我、於餘一切法執為我所。此執我我所之世人、由煩惱業索所繫、依旋轉之識推動而轉、於生死深邃大井中、上自有頂下至無間無間旋轉、其勢自然下墜、要由勵力乃昇、雖有無知等煩惱業生三種雜染、然無初中後之決定次第、於日日中恒為苦苦壞苦之所逼惱、迄無超出輪轉之朝。諸菩薩眾見彼苦惱、發大悲心勇猛救護、故當先禮佛母大悲。此是菩薩緣生大悲。緣法與無緣之大悲亦由所緣而顯。頌曰、眾生猶如動水月、 見其搖動與性空。猶如凈水微風所吹故波浪徧湧於水面、水中月影與所依水浪同時起滅、似有彼月體相顯現可得。然諸智者明見

7、二事、謂剎那無常、及自性空。如是菩薩大悲心痛切、見諸有情墮薩迦耶見海、此無明味著出生之因、邪分別為相、一切眾生無明大水、為非理作意邪分別風鼓動不息。隨自業轉如同月影、剎那剎那受無常苦及自性空。故欲證得佛果、催壞眾生無常大苦、出生正法甘露妙味、除遣一切邪分別相、成為一切眾生親友。故前云、興悲我敬禮。前已敬禮緣生緣法無緣大悲、今為宣說菩薩十種菩提心之差別、先依第一菩提心說、頌曰、佛子此心於眾生、 為度彼故隨悲轉、由普賢願善廻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菩薩無漏智為大悲心攝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功德數量、神力殊妙、布施波羅密多等增勝、異熟增長等展轉上進之差別、安立極喜地等十地差別。諸地體性實無差

8、別、如云、“如鳥飛越空中跡、智者無說亦無見、如是一切佛子地、尚不可說寧可聞。”極喜地是菩薩第一發心、最後法云地是第十發心。其中菩薩見眾生皆無自性、為大悲所緣、心隨悲轉、依普賢菩薩之大願而修廻向、此名極喜地無二智、亦名最初心也。第一發心菩薩所發十大願等無量億十大願王、皆是普賢菩薩願中所攝。由此攝盡一切願故、特說普賢願。如聲聞乘由向果差別建立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亦建立菩薩十地。又如聲聞不許順抉擇分為初果向、如是將入地之菩薩、寶云經云、“上上勝解行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彼經又釋住此勝解行刹那菩薩云、“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超過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薩亦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地、未

9、得勝義菩薩地。”若時趣入初極歡喜地、頌曰、從此由得彼心故、 唯以菩薩名稱說。得彼心者、畢竟超過諸異生地、唯應以菩薩名稱說、不可以餘名稱說、已是聖者故。般若經二千五百頌云、“菩提薩埵、是隨知薩埵之增語。謂能隨知一切諸法。云何而知、謂如實知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非如異生所執所得、故名菩薩。所以者何、謂菩提不可執、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來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諸佛菩提、非如言說。善勇猛、若發菩提心、謂吾將此心發菩提心、及於彼菩提發心、執實有菩提者、此不應名菩提薩埵、應名發生薩埵。何以故、以執有生、執有心、執有菩提故。”又云、“菩提無相、離相自性、如是隨

10、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說。善勇猛、了知諸法故名菩薩。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隨知法、自云我是菩薩。此離菩薩地極為遙遠、離菩薩法極為遙遠。以菩薩名欺誑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善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薩、應一切有情皆成菩薩。善勇猛、非唯語業名菩薩地。”得此菩提心時、非但以菩薩名稱說、復有功德。頌曰、生於如來家族中、 斷除一切三種結、 此菩薩持勝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由超一切聲聞獨覺地故、巳生趣向如來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薩已生如來家中。爾時現見人無我故、此亦永離薩迦耶見、疑、戒禁取三結、不復生故。未見真實者由增益我故、起薩迦耶見、如是亦起疑惑、別趣餘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德。由離障地之過失、故生不共殊勝歡

11、喜。由多歡喜、故此菩薩持勝歡喜。由有最勝歡喜、故此地得極喜之名。復能震動一百世界。從地登地善上進、 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除、 如第八聖此亦爾。已達法善修習故、為登第二地等發大勇猛故、從地登地善於上進。如預流向內證隨順聖法故、離諸過失生諸功德。如是此菩薩由證地故、生諸隨順功德、滅諸過失、喻預流向、俾易了知。又此菩薩有餘功德。頌曰、即住最初菩提心、 較佛語生及獨覺、由福力勝極增長。 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如王子初生未久、具足王相、由彼種姓尊貴之力、能勝一切耆舊大臣。如是初發業菩薩發菩提心雖未久、然由生如來法王家中、以菩提心及大悲力、亦能勝一切久修梵行之聲聞獨覺。善男子、如妙翅鳥王之子初生

12、未久、翅羽風力及清淨眼目之功德、為餘一切大鳥所不能及。如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生如來妙翅鳥王之家、此妙翅鳥王子、以發一切智心之翅力及增上意樂清淨眼目之功德、彼聲聞獨覺雖百千劫修出離行亦不能及。”佛語生即聲聞。彼至遠行慧亦勝。如十地經云、“諸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諸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勝出一切聲聞獨覺、非以自智觀察之力。菩薩今住第七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勝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是故應知唯遠行地以上菩薩、乃能以自慧力勝二乘、六地以下未能也。此教顯說、聲聞獨覺亦有知一切法無自性者。倘不徧知諸法無自

13、性、不過如世間離欲者。則初發心菩薩亦應以自慧力勝彼、彼等亦應不能永斷三界一切隨眠、如諸外道。又緣色等自性成顛倒故、亦應不達補特伽羅無我、以於施設我因之諸蘊、有可得故。寶鬘論云、“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三道無初後、猶如旋火輪、更互為因果、流轉生死輪、彼於自他共、三世無得故、我執當永盡、業及生亦爾。”又云、“猶如眼迷亂、所執旋火輪、如是諸內根、取現在諸境。諸根與根義、許為大種性、大種各無義、故此義非有。若大種各異、無薪應有火、合則無實相、應知餘亦爾。大種於二相、無故合義無、由合無義故、色義亦非有。識受及與想、諸行於一切、各別體無故、勝義中無義。如苦止息時、便起實樂慢、如是

14、樂壞時、亦慢為實苦。如是無性故、能斷遇樂愛、及斷離苦愛、見此即解脫。為以何法見、名言說以心、離心所無心、無義故非有。如是如實知、無實眾生義、猶如火無薪、無住取涅槃。”若謂唯諸菩薩乃見如是無自性。此亦不然、是依聲聞獨覺增上作是說故。何以知然、以論後無聞乃依菩薩增上說故、“如是諸菩薩、見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聲聞經中亦說、聲聞為斷煩惱障故、“諸色如聚沫、諸受類浮泡、諸想同陽焰、諸行喻芭蕉、諸識猶幻事、日親之所說。”此以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事等喻、觀察諸行。阿遮利耶顯此義云、“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當忍許。”中論亦云、“世尊由證知、有事無事法、迦旃延那經、雙破於

15、有無。”有作是念、“若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則說大乘經應成無用。”應知彼宗俱違教理。說大乘經、非唯宣說法無我、亦說菩薩諸地、波羅密多、大願、大悲等、廻向資糧不可思議法性。如寶鬘論云、“彼小乘經中、未說菩薩願、諸行及廻向、豈能成菩薩、安住菩提行、彼經未曾說、惟大乘乃說、智者應受持。”即為顯示法無我故、宣說大乘亦應正理、欲廣說故。聲聞乘中說法無我、僅畧說耳。如阿遮利耶云、“若不達無相、佛說無解脫、故佛於大乘、圓滿說彼義。”旁論已了、慧無亂者已能自知本相。今當說正義。頌曰、爾時施性最增勝、 為彼菩提第一因。得極歡喜地之菩薩、於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密多中、布施波羅密多

16、最為增勝、餘非全無。此布施波羅密多、即一切種智之正因也。雖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現見。爾時此菩薩所有不可現見之智德、即由布施內外財物便能比知、如見煙比知有火等。如菩薩之布施、是成佛之第一正因及能決定不現見之功德、如是異生、聲聞、獨覺之布施、亦是除苦得樂之因。頌曰、彼諸眾生皆求樂、 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 故佛先說布施論。其除饑渴疾病寒熱等苦、引生三有安樂之因、倒執為樂、非真實樂、世人於彼增上貪著。然彼所著除苦之樂、若無能對治眾苦顛倒體性之欲塵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塵境、未修布施福業者亦不得有。解一切眾生意樂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見此故、於說持戒等之前先說布施。今說施者縱不合理、然亦能得隨順之果、成就施性。頌曰、悲心下劣心粗獷、 專求自利為勝者、 彼等所求諸受用、 滅苦之因皆施生。如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