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0627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8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要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C/T 664-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工作原理、相关资料及试验数据,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及种类、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基本要求,代表厂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单位检测此类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同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南京7425工厂、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

2、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国、朱熠、孙克俭、韩同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

3、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3 种类3.1 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3.2 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3.3 C型织物增

4、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3.4 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4 技术要求4.1 尺寸4.1.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4.1.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表1 软管壁厚偏差 mmA型、B型和D型C型公称内径最大偏差公称内径最大偏差4.8、6.40.84.8、6.40.58221.08130.6291.3160.84.2外观质量

5、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允许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4.3 拉伸性能 软管组合件应能承受表2中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表2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拉脱力公 称 内 径,mm最小拉脱力,NA型、C型、D型B型4.891015006.4113018108159027209.520403000102270329013以上249032904.4 渗透量 制冷剂的渗透量不得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4.5 制冷剂的渗透率 制冷剂的渗透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表3 制冷剂最大渗透率 kg/m2/年试

6、验温度A型、B型C型、D型8012.05.010040.030.0 注:以软管的内表面为基准4.6 耐高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4.7 耐低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4.8 耐真空性 软管外径的塌陷量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20。4.9 长度变化率 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长度变化率为-42。4.10 爆破压力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爆破压力为12 MPa。4.11 耐压性 软管组合件按规定压力和时间试验后,不允许出现渗漏、裂纹、突然扭曲等异常现象。4.12 可萃取物含量 软管组合件内表面的可萃取物含量不

7、大于118 g/m2。4.13 体积变化率 橡胶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35;热塑性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5。4.14 组合件密封性 12天中每个软管组合件最大质量损失不大于10 g,在所有的试验周期内及进行弯曲试验时,在软管组合件任何位置上不得产生渗漏现象。4.15 耐臭氧性 软管外胶层在八倍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4.16 内表面清洁度 杂质含量不大于270 mg/m2。4.17 耐脉冲疲劳性 经150000次循环试验后,软管组合件无渗漏及损坏等异常现象。4.18 浸湿率 软管组合件的浸湿率不大于3.9010-4/mm2/年;平均浸湿率不大于1.1110-3g/mm2/年。5 试验

8、方法5.1 试验条件 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2941的要求。试样在试验前,要在此条件下至少保存24 h。5.2 试验介质 试验使用的试验介质为在HFC-134a制冷剂中添加10l质量的冷冻润滑油。5.3 尺寸5.3.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的内径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结果取平均值。5.3.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5.4 拉伸性能试验 取软管组合件3根,软管暴露长度不小于300 mm,两端固定在拉力机上,以25 mm/min2

9、 mm/min的试验速度进行拉伸,达到规定最小拉脱力或拉脱及断裂时停止试验,记录负荷值。5.5 渗透量试验 取3根软管组合件,按5.6.3,2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组合件中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然后将样件在1002温度条件下放置24 h,取出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并计算质量损失。5.6 制冷剂渗透率试验5.6.1 试验装置5.6.1.1 金属压力罐 金属压力罐的内部容积在475 cm3到525 cm3之间,至少能承受21 MPa的压力,并配有合适的附件来连接软管组合件。5.6.1.2 附件和夹具 附件和夹具在承受管内压力时能保证密封且无渗漏现象。5.6.1.3 检漏仪 检漏

10、仪的灵敏度为11 g/年以上。5.6.1.4 恒温箱 恒温箱应保证在试验周期内保持稳定的试验温度,温度精度为1 。5.6.1.5 天平 天平的精度为0.1 g。5.6.2 试验条件 在较高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1002(液体排放软管);在较低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802(液体抽吸软管)。5.6.3 试验步骤5.6.3.1 试验前准备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l m的软管组合件4根,两端用密封件密封好。其中3根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损失。第4根接上接头,作为检测软管自身质量变化的对比管;在标准状态下,测量软管暴露长度(l1、l2),误差为l mm;然后分别将这4根软

11、管与金属压力罐连接,测量每根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包括接头,误差为0.1 g。接着按每立方毫米体积软管充装0.6 mg的试验介质量充装,误差为5 g。充装管子数量为3根,用检漏仪检查每根软管是否有渗漏现象。5.6.3.2 制冷剂充装 方法1: 软管组合件充装前,必须在-30或更低的低温箱内保持4 h。用该温度下试验介质的密度,算出需充装试验介质的体积;保持填充液和管子在该温度下,用量杯量取规定体积的试验介质,然后将试验介质填充到管子中;填充好的软管组合件,在该温度下进行密封。 方法2: 软管组合件和金属压力罐在环境温度下,通过一定压力填充试验介质。保持试验介质流动的仪器有一个存储压缩空气系统,一个

12、活塞泵和一个用于测量流量的控制设备。5.6.3.3 试验方法 首先要把3根试验管和1根对比管放在恒温箱中以试验温度干燥30 min,以除去软管组合件表面的水分;然后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并称量。 当软管组合件放在恒温箱中时,软管组合件的曲率不能超过软管公称外径的20倍。 把软管组合件放在规定温度(见5.6.2)的恒温箱中,每隔24 h取出一次,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在从恒温箱拿出15 min至30 min之间称量,然后再次放入恒温箱中。 第一个24 h是准备阶段,如果损耗量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时,停止试验,计算时不考虑在这个阶段的质量变化。准备阶段称量之后,记录试验用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m

13、1)及对比软管组合件的初始质量(m3);然后再进行72 h试验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m2)及对比软管组合件的质量(m4)。5.6.4 试验结果的计算 制冷剂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如下: R=(m1-m2)/l1-(m3-m4)/l2)(k/d)(1) 式中:R每年每平方米上损失制冷剂的质量,kg/m2/年; m1准备阶段后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g; m272 h后软管组合件质量,g; m3准备阶段后对比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g; m472 h后对比软管组合件质量,g; l1软管暴露长度,m; l2对比软管暴露长度,m; d软管内径,mm; k常数38.7。5.7 耐高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 mm1000 mm的软管组合件3根,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径8倍的芯轴弯曲,然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在1352的条件下放置168 h;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后松开软管,仔细检查软管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软管在2.4 MPa的压力下保压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现象。5.8 耐低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mm1000mm的软管组合件3根,在室温下,将样件填充试验介质至软管容积的70;或将软管组合件及试验介质冷却到-30以下进行充装。 将充装后的软管组合件置702的恒温箱中,保持48 h后,取出使其冷却到室温;然后将呈直线状态的软管组合件与直径为软管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