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99649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物理课堂导入案例汇编1、中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一开始就枯燥无味地传授知识,学生新奇的激情受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师通过栩栩如生的叙述,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场景中,使大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速度的引导语可以这样进行:“校运会在紧张进行,所有观众的视线都不由自主地转向百米赛场,只听枪声一响,所有的运动员像脱僵的野马冲出起跑线,观众席中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谁是第一,071,不对,034,不一会裁判高声叫到:071,131,第一。”问:观众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学生答:看相同时间谁通过的路程多。问:裁判又怎样判断谁跑得快?答:看通过相同的路程谁用的时间少。问: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

2、慢,有几种方法?答:有两种方法。教师自语:这节课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讨论速度。这样一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节课就能收到好效果。2、速度-首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知人的步行速度慢于自行车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慢于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慢于飞机的飞行速度;而飞机的飞行速度慢于火箭升空时的飞行速度等等。接着教师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行快慢的物理量。各种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定速度,只是它们的速度有快有慢的。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光速C=3 108米/秒,行人的速度约为1.5米/秒左右;汽车的速度约为20米/秒。指出速度的含义是每秒钟物体运动了多少距离。万物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运动着,绝对不

3、运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运动是绝对的。下面我们来研究和解决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3、运动的描述-给学生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在2000m高空飞行,忽然他看到身边有一样东西和飞机在一起飞翔,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随手抓来一看,原来不是昆虫,而是德军发射的一颗子弹,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学生在惊讶疑惑中思考,渴望得到答案,从而引入新课题。4、声现象-教师上课开始用几个高脚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手指在各个玻璃杯上缘旋转式摩擦杯边缘,就会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如果你们有兴趣使用8个杯子还可以演奏乐曲呢!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入新课。5、

4、平面镜成像规律-“浇不灭的蜡烛”。教师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竖直平板玻璃对称的两侧,把远离学生一侧的蜡烛放在一个玻璃杯里(这个蜡烛的高度加上杯底厚度要等于靠近学生一侧的蜡烛高度)。然后老师走下讲台背对学生说:现在我点燃两个蜡烛(实际只点燃前面的蜡烛)。这时老师让学生看两个蜡烛,开始用水浇后面的蜡烛,让学生观察产生疑问,再叫几个学生在玻璃背后观察向大家公布真相后,引入新课。6、物体的颜色-用一张红色纸剪出一个字,粘贴在投影屏幕上,然后关闭电灯、拉上窗帘,打开投影机,通过电脑调节出不同的色光照射屏幕,让学生观察字的颜色。提出:那么这个字的颜色由什么决定呢?引入新课。7、透镜-导入一定要切合

5、实际,一定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了解的。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又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例如:(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学生都露出企盼的目光,有

6、的学生甚至来不及举手就喊想知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8、在密度教学导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体验三个体积相同的圆柱体(铜、铁、铝)的重力大小,问:它们的质量相同吗?(生:不同)。那么,这三种圆柱体如果质量相同,其体积相同吗?(生: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物质种类不同)。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导入问题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土豆、小刀、一段细铁丝、同一石头砸烂的小石块、细线、水、量筒(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用排水法测定固体体积的方法)进行实验9、物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使学生明确到这

7、一点,则对新课的学习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在上密度知识的应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条金项链或一个金戒指,问学生这是不是纯金的?然后教师说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方法有多种,但有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后就能掌握它。11、运动和力这些章节时,首先应该介绍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二位物理巨人。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相对论是十分伟大的和惊人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比喻的。牛顿从苹果下落得到万有引力的理论,说明万物之间都有力的作用,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经过牛顿的不断努力终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牛顿三定律,为后人研究力学创造了条件。12、摩擦力-上课开始,让学生将自己较厚的两本书,一页一页的交叉参合在一起,然后进行

8、对拉看能否将其很易然的拉开来,教师将自己参合好的两本很厚的书,叫两个男生当面对拉。然后提出拉不开或要拉开非常费力的原因是什么呢?哦,原来纸张间会产生这么大的摩擦力?引入新课。13、惯性-教师说,同学们会发现这种现象,当人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不小心两脚踩在西瓜皮上,人会向后滑倒,当人们以很快的速度向前行走时,如不小心两脚绊在路旁的石块上或两脚踩进路上的小坑中时,人会向前扑倒。这是大家都看到过的或者体验过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慣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慣性呢?下面就来研究这个慣性问题。35、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是经验导入。这

9、种方法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例如讲“惯性”概念时,教师说:“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14、浮力-浪漫而有趣的故事,选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浮力一节的引入中,可讲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沿河而建的一座偏远的小村庄,村子里住者一位漂亮、善良的小

10、姑娘,每天她都要去河边打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他们的国王,为此,每天打水时,都往河中投入一个装有她愿望的小瓶子,几年过去了,但她从未中断过。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国王的侍女有一天挑水时,拣了写有她愿望的一个小瓶子,呈给国王,国王被她的虔诚所打动,满足了她的愿望。原来小姑娘打水的那条河与皇宫里的那条河是连在一起的,是水给了瓶子一个力,将瓶子送到了皇宫。讲到这里,马上引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力呢”接着引入新课。实验导入: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其中一块制造成小船,同时放在同一杯水里,小船漂在水面,为什么?(生:受到水的浮力)。另一个沉入水底是不受浮力吗?引入新课。15、压强-教师提前制作密度相差很大钉

11、板(钉尖端朝上路出板面且尖必须在一个平整面)。课堂上用一个盛水的塑料袋或一带酸奶,小心奕奕地分别平放在密度很大和密度较小的两个钉板上,(此时学生很紧张,会产生悬疑)结果放在密度大钉板上的安然无恙,而放在密度较小钉板上的塑料带里的水射了出来,同样的压力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呢?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压强的问题,引入新课。16、大气压-“神奇的魔力”用两个金龙鱼空油瓶分别倒入一些开水迅速摇动后,将水倒出来后,一个用盖密封,另一个不封口。学生观察到不封口的瓶子不发生形变,而封口的瓶子会发出很大的形变声音。教师提出:是什么魔力使瓶子发生了形变的呢?引进新课。10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用

12、漏斗口朝下,从上口向下吹气,漏斗里的乒乓球不会下落,这是为什么呢?17、失重和超重-纸带吊重锤,让其迅速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你自己站在体重计上迅速蹲下或站起来,体重计的示数会减小或增大。这是为什么呢?18、在力的合成教学中,通过学生讲述儿时曹冲秤象的故事,让同学们在故事中明白“等效替代法”的运用,把生硬的物理名词与熟知的故事联系起来理解,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19、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在光滑导轨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安装一小个电扇,打开电扇,同学们观察了小车运动,并说出原因;把电扇反向,后面放置一块挡板,再观察,小车不动。不同的

13、实验结论引起同学们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对着挡板吹,小车就不动了呢?20、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精心设置疑问,以鼓起学生思维的风帆。如我们在讲温度一课时,可以先在桌面上从左到右放置三杯水,编号为1、2、3,分别是热的、温的、冷的,让两位同学分别用手指放入1号杯和3号杯的水中,稍待片刻,又分别要求两人把手指从1号杯和3号杯中抽出并立即一起放入2号杯的水中,问:“2号杯的水是热的,还是冷的?”左边的同学回答是:“冷的”,而右边的同学回

14、答是“热的”。“为什么两位同学对同一物体的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师生思维出现了共振现象,乃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21、汽化和液化(一)在一个装醋的烧杯中加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学生会看到液体沸腾了,这时教师以有武功的大侠身份和姿态,将手伸进沸腾的液体里,然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手安然无恙。为什么老师的手没有被烫伤呢?要知道这里里面的秘密,学了本节内容你就明白了。展出课题。22、汽化与液化-清朝将领林则徐在一次宴请洋人时发生了这样的故事。那是一个夏天,洋人给林则徐盛上一杯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面白汽不断,林则徐以为很烫,故以嘴吹之,谁知入

15、口却很冰凉,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未动,过几日后,他回宴请洋人,其中一道刚煮沸的热汤,在其上面浇了一些油,无一丝白汽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勺,顿时齿牙咧嘴,呵呵有声,不停乱跳,出尽洋相。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学习了汽化和液化就知道了。23、汽化和液化实验引入课题。在黑板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教师:“液体”到哪里去了?学生:液体变成气体到空气中去了。实验:在白色透明塑料袋,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封口,并将其放入热水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教师:酒精到哪里去了?学生: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自然引入课题。24、升华和凝华实验引入。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霜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25、比热容导入-上课时直接展示实验,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炉,同时对两个烧杯里的质量分别相同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记录不同时刻水和煤油各自的温度。为什么水比煤油的温度升高的慢呢?引入新课。26、内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