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578149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8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甘肃甘肃 甘肃 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 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 (摘要)(摘要)(摘要) (摘要)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课题组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课题组 20062006 年年 2 知识传播用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知识传播用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知识传播用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 知识传播用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 制作版权归:制作版权归:制作版权归: 制作版权归: http:/ http:/ 欢迎访问:欢迎访问:欢迎访问: 欢迎访问: http:/ http:/ 来源: 来源: 来源: 来源: 200620062006 2006

2、 甘肃科技发展报告甘肃科技发展报告甘肃科技发展报告 甘肃科技发展报告 3 甘肃科技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研究主要是在分析我省科技发展保障体系现 状、 问题基础上, 重点研究与科技发展相配套的基础条件、 法制环境、 人才开发 、 科技投入、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等问题,为科技发展和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 条件保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出相应的支撑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 件。 发展环境是科学技术要素的直接构成因子,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现代科学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建立一个优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文化环境氛围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系统分析角度看,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必须不断地与其

3、周围 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维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从社会学中行动或行 动系统的概念来看,科技发展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性社会行动,是一个包含各种 环境变量(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人才、科技投入和条件平台及法制与政策)的 行动参照构架, 这些变量共同构成科技发展的环境保障系统。 其中, 人才是主体 , 创新文化和科普是基础,投入是动力,法制是手段,科技发展是目标。 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环境产生反 作用。因此,环境的性质、总体状况对系统的运行发挥着重要影响,它不仅源源 不断地为系统的运行提供着各种支持性资源, 而且也持续为系统的运行提出一系 列要求,系统不断地

4、把这种要求与支持进行转换,产生一系列输出性成果,反过 来又影响环境本身的性质和状况。系统就是在这样一个持续的交换过程中,维持 着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现状与问题 根据2004 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我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只居 第 29 位,构成了科技发展的严重制约。见表 6-3。 具体表现在: 4 创新文化氛围正在形成,科普事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说,以创新为 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 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科研管理制度还存在严重缺陷,科普工作还没有得到普遍 的重视,公众科学素养低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科技人才队伍发展迅速,但人才的总量、

5、素质和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要。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分别居全国第 15 位和第 2 位,但每 10 万人口中拥有大 专以上学历的为 2 665 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近千人, 在西北地区居倒数第一位 ; 每万名就业人口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只有 87 人和 4 人,远远低于 全国 129 人和 9 人的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在分布上存在着严重不平衡,教育 和卫生等领域技术人员高达 2/3 以上, 工程技术应用和农业开发与推广等方面人 才紧缺,仅占 14.8%和 4.4%,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

6、高技能、创新型 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另外,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和体制还不健全、 不完善,人才发展的环境不宽松。人才外流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科技投入增长迅速,有利地支持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科技投入的绝对 水平不高,科技投入的现状只能适应科技的跟踪、模仿,远远不能适应科技自主 创新、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要求。 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从 1995 年的 15.2 亿元增加到 2003 年的 27.98 亿元,八年间基本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7.93%。R&D 经费已从 1995 年的 5.9 亿元增至 2003 年的 12.77 亿元,年平均增 长率为 10.13%,R&

7、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为 0.94%,居全国第 11 位。这反映出我 省科技经费投入的相对水平并不低,但由于经济总量小, 科技投入的绝对水平不 高,构成了科技发展的很大制约。科技投入总量指标增长率大大低于全国,致使 科技投入在全国所占比重明显下降。1995-2003 年甘肃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 集额、R&D经费支出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93%和10.13%,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1998 2003 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 6.79%。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7.34%、 20.40%,17.65%。增长率上的巨大差异已使甘肃省科技投入在全国的地位大幅度 下降,全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和

8、R&D 经费支出占全国的比重已从 1995 年的 5 1.58%和 1.69%下降到 2003 年的 0.81%和 0.8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从 1998 年的 1.21%降至 2003 年的 0.74%。 企业和地方科技投入偏低,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构成不合理。2003 年甘肃省 全部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来自政府的资金占 40.85%,而企业资金为 48.7%,政府 资金份额比全国高出约 6 个百分点,而企业资金份额低约 11 个百分点,体现出 对政府资金较强的依赖性(见表 6-4) 。缺乏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持体系,银行贷 款、风险投资、社会筹资发展滞后。在甘肃省 2003 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筹

9、集 额中,银行资金只占到 6%左右。 科技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科技进步法为核心的科技法规体系,但科技立法 与执法等方面的问题仍很突出。 在科技法律中存在忽视科技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 情况,缺乏科技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内容,致使科技行政管理无法依 据法律具体实施; 法律之间缺乏衔接, 系统性不强, 在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普及 、 科技人员权益保障等涉及科技发展的基本要素问题上,缺乏系统、明确和专门的 规定;执法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够,特别是专利执法队伍的建设远远跟不上专 利事业的发展,专利侵权、假冒专利的行为越来越多。 表 6-3甘肃省地区监测指标值和位次 6 图 6-7环境保障系统要素结构图

10、 表 6-4甘肃省科技经费筹集额来源构成与全国的比较(%) 7 资料来源: 甘肃年鉴2002、2003、2004, 中国统计年鉴2004。 二、发展目标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要求,结合“ 十一五”规划,未来 20 年我省 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2010 年为科技发展环境体系构建完善阶段。 初步形成创新文化研究和普及的基础平台,加大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在全省各市 (州)建成中型以上“科技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 50% 以上; 继续推进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 实现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导向以市场为 主导的转

11、变,人才大量外流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维持科技人才总量的基本稳定;增加科技 投入,改革与完善科技投入体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R&D 经费支 出争取年平均增长 12%、20%、15%,到 2010 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 55 亿元、9 亿元和 32 亿元,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1.25%;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保障各类创新主体之间 实现良性互动,凝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 第二阶段:2010-2020 年为科技发展环境体系构建创新阶段。 实现在科技环境和科技政策方面的突破,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 科普运行机制,建成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社区和乡(镇)的

12、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造 就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和科普传媒; 普及高中教育; 形成与经济社会 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齐全、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遏制科技人才外流,实现科技 8 人才总量的净增长;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活动 经费筹集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R&D 经费支出争取年平均增长 10%、20%、15%,到 2020 年三项指标分别达到 142亿元、55.7 亿元和 100亿元,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2%; 完善科技政策和法律体系,建立有效的政策法制制定、实施与监督机制。 三、战略措施 (一)构建和倡导创新文化的价

13、值体系和创新观念,创新科普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公众 科学素质 一是构建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理性批判精神,破除内陆意识、小农观 念和乡土意识,培育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改革现有的科技管理、评价和激励制度,体现创 新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形成宽松、自由、和谐的创新社会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遵循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科 普事业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以政府、科协、职能部门和研发单位“ 四位一体”的社会协 调机制;建立科普工作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科普经费投入应达 到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 4%左右;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方式,以公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

14、向, 增强科普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效果;以农村和青少年科普工作为重点,普及科学知 识,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二)遵循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规律,构建科学的“五位一体”人才政策体系 一是实施“特色型”人才培养政策。围绕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 工和制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建立与发展, 培养特色型人才; 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的地域特点 和经济状况,培育特色区域人才;着力构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农村现有劳 动力的教育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和创业能力。 二是实施“激励型”人才使用政策。按照“ 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 把技术、知识、信息、管理

15、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方案中;加快智力资源资本化的进程,逐步 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竞争机 制和技术创新机制;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实行技术入股 9 和协议工资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予以重奖。 三是实施“反哺型”人才稳定政策。实行跨越式的科技投入,普遍提高科技人才待遇, 使其接近全国水平,遏制人才的过度流失。 四是实施“候鸟型”人才引进政策。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 采取柔性流动的方式,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我省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 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实现引智引资和项目引进的有机结 合;通过院企、院地合作等方式,实现省内人才资源共享;实施特聘首席科学家、首席教授 引聘计划,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我省重点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五是实施“服务型”人才管理政策。切实转变观念,实现传统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 建立服务型人才管理新体制,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 与体制环境。 (三)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法 律保障和约束机制, 及时修改和完善科技投入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