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7498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看待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是教育事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的关系犹如行船,社会是汹涌澎湃的河流,学生是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船教师如何看侍教师与家长的特殊关系,教师是岸上的纤夫,家长是各船的舵手。把船拉到目的地是纤夫和舵手共同的责任。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我认为: 一、教师和家长、学生要保持沟通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在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上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家长对于教师,过去的关系是“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上个世纪60年代家长对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交给您了,该打该骂都甭客气”,可是今天,你戳他孩子一指头试试?现在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这

2、样教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沟通。关系和谐,有了问题也好商量;关系生疏,有了问题就很麻烦。从家长的心理来看,把孩子交到老师的手里,实际上交出的是一份信任、一份希望,同时还有一份担心,担心在众多的孩子中,自己的孩子“抢不上食”得不到老师的关照,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常常会想方设法与老师搞好关系,以期达到让老师爱屋及乌多关照一些自己的孩子。另外,在家长的眼里,老师毕竟是受过正规培训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育人经验。而家长自己,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常缺少教育孩子的经验。因此,为了孩子,再优秀的家长,在与老师的关系上,也甘为弱势。 爱生是师德之本,教师还要理解家长,包括理解他们因为爱

3、孩子的过激言行;我们的老师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无论是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要客观公正,要有能力发现孩子的缺点,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学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当面表扬私下交流意见,特别是涉及到学生的缺点和自尊心时,老师既要开诚布公又要讲究策略,决不能将孩子的过错牵扯到家长并指责家长。同时,老师还应该指导家长正确的家教方法,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抽出一点时间给家长,家长会把整个心掏给你。有时与家长交流,不给家长说话的时间和空间,总是自己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你应该抽一点时间给家长,让家长滔滔不绝,让家长在你的面前说他的孩子,无论是孩子的好,还是孩子的不好,无论他的育儿经在你眼里是对

4、还是错,你都应该听家长说说憋在心里的话。与家长交流时,我尽量不说话,多微笑,多点头表示同意,多跟着他们的话头说一些认同他们的观点,多问一些他们对某事的处理。家长在对孩子的期望方面,亦是要与老师做沟通的。在家长眼里,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一点也不比别人差,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眼里,学生是有层次的。优良般差,我们心里有谱。那怎样让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给家长当好参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理。如何去做呢,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做法。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去读读书,看一看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里是怎么去做的。 二、正确对待家长的来访 1、尽量把准家长的心脉 对

5、家长的来访,学校没有不重视的理由,各位教职员更应认真、正确对待,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这里提倡两种心态:一种是闻过则喜,另一种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般来讲,很多人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比如,面对家长反映的问题,有的老师在想:“她家长每次对我挺好的呀!每次都挺客气的!”有的老师在想:“我对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能这样呢?”我认为: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呢?这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学校所欢迎的。这是一些很浅显的道理。所以我建议:家长直接也好、间接也罢,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先接纳,学会倾听。接纳后,你可以充分地向学校表明你的委屈,说明事实的真相。我们个别的老师只关注投诉的形式是否存在,急于要了解“投诉内容是否属

6、实”,对问题的本身置之度外,没有改正的勇气和决心。我们面对的家长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期望值高,有的胡搅我们的老师,蛮缠,有的很不讲理,那就要不断改进方法,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水平,尽量把准家长的心脉,小心“地雷”、排查“炸弹”。趟过河,前面有片天。我相信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这种能力。 2、一稳二查三处理 一稳。当家长对某一位教师进行投诉的时候,往往是带着一腔怒气来的,我们所有的解释他们也许都听不进去。这个时候,先要稳住自己的阵脚,即使是家长出言不逊,也不能针锋相对。 二查。把当事人稳住之后,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全面、客观地查清事实真相。在查的过程中,不但要调查矛盾双方当事人,还要充分听取各方面

7、的意见,公正对待所有的当事人。 三处理。如果家长投诉的情况属实的话,对老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因为如何处理,关系到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问题;如果不像家长所说的那样的话,应该由学校出面协调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解除家长对老师或学校的误会。事件处理之后还要向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或上级等有关方面通报这一处理决定,以使学校的教学行为更加公开、透明,更能经得起社会各界的评议与监督。 3、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润滑剂家长对老师投诉时,往往情绪都会比较激动。这时,需要热情接待,从感情上拉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能够信任学校。对家长的投诉内容,要认真倾听,多了解家长的想法,尽可能细致地弄清楚造成投诉的具体

8、原因,以利于下一步解决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形成方案。在和老师探讨处理家长投诉事件时,要充分发挥“帮助”和“服务”的功能。和老师一起认真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帮助老师根据情况改进工作。 4、有主见地调和矛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吻合,差异主要是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当“爱”成为基础之后,双方的差异就会缩小,而如何去爱就成为差异所在了,尤其是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就学校而言,学校是个群体,对个人的教育,也是对大家的教育,考虑的应是学校整体。就家庭而言,学生是个体,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对个人的教育,只要观点正确,什么样的教育都会有成效。 学校教育手段中,对处分的使用应把握一个“度”

9、。这个问题解决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就会缩小到最低限度。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说难处很难处,说好处也好处。大家意见相左并无妨,问题是自己要有主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哲学的精髓。五味调和,调和鼎鼎,是能调和矛盾,自己又有主见。 5、责任一定要划分清楚调查清楚了事情真相,如果是因教师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家长投诉,调查清楚后,通过电话或单方面向家长告知处理结果,甚至可以告知家长,学校对此已进行了严肃的处理。但尽量不采取让教师向家长、向学生当面道歉的做法,因为这会影响教师今后工作的情绪。那么对教师,视其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但原则是不能生搬硬套学校的规章(“无情”抉择,还要“有情”

10、操作),要给老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要尽量人性化地进行处理,以让他对管理者心存感激,积极投入以后的工作中。切不可揪住其辫子不放,否则,可能会让他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或对学生“放任自流 三、学生、家长、老师的纽带情感 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情感起着联系作用。情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催化剂”,在由“知”到“行”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也是我们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黄色钥匙,掌握了它,就架起了沟通师生关系的新桥梁,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生活得充

11、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增,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转变。所以,只有通过情感的交流来感化学生,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注每位同学,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爱是孩子最迫切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爱能够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父母亲的轻轻的微笑、一句夸奖、一次拥抱、一次抚摸都能使孩子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自尊心人皆有之。虽然他们还是儿童,但他们与成人一样要求人格上的平等。为此,我们应当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12、,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孩子做某一件事,父母首先要肯定他的成绩、优点的一面,让孩子自己能独立做一件事,并且能够做好,给孩子树立一个信心,与此同时再指出下次再做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指导。老师们万万不可开口就是指责,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体验过度的失败、羞辱、不信任、内疚等情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逃避做这件事。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些活动,让他在活动中取得成功,发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对其积极情感会不断地获得发展。加强孩子的情感教育,促进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老师的责任。情感是相互的,当你付出了,就会有更多的回报。学生有着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想象,他在活动参与中,在平等交往与对话中,在感受到被人赏识中,在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关爱。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形成的是一种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氛围。 总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学生是老师和家长教育的主体,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他们需要后两者的指引、教导。其中,这既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的配合与齐心的协助,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只有三者形成一种默契,我们才能真正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