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整理总结(一)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54445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整理总结(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儒学整理总结(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儒学整理总结(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儒学整理总结(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学整理总结(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整理总结(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案 装 订 线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1、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大变革2、百家争鸣:主张:思想:仁、礼(德治)教育:私学、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全面发展文献:六经+论语评价:思想:主流思想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圣人)A 儒家: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春秋:孔子 主张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文献:孟子(“四书”之一)评

2、价:亚圣战国:孟子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仁政思想: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来施政;民本观:君为舟,民为水 荀子 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大一统。即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学说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西汉:董仲舒B 道家:唯心主义的观

3、点:道,无为、逍遥(处事方法),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文献:道德经春秋:老子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文献:庄子影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庄子C 法家:法家思想是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主张:主张加强君主权势(法、术、势);主张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统一全国战国:韩非子D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3、百家争鸣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促进了

4、文化思想的繁荣;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二、焚书坑儒(文化专制)1、背景:政治专制2、目的:统一思想3、评价: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1、背景:社会环境的变化2、认识: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外儒内法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汉武帝通过起

5、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评价(影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小结】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儒学的发展:战国时代,孟子、荀子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也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人民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岳麓版)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这一时期,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人民

6、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岳麓版)二、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1、战国时期被冷落: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感化,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2、秦朝遭压制:因为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西汉开始独尊: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增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三、百

7、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教版)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

8、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岳麓版)。四、对儒家思想的态度1、取其精华:对那些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孟子的“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4、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历史阅读材料】一、“至圣”孔子1、孔子

10、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

11、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

12、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

13、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二、“亚圣”孟子1、孟子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2、孟子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

14、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

15、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三、“集大成者”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孔孟荀一脉相承,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所以说荀子是属于儒家学派的,他的礼义学说是直接从孔子的思想中脱胎而来。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孟子所说的人之性善,荀子驳斥他说:“是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