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054273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主构建】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一)标志: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规模性的 。(二)资料:1、“神农”传说: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2、历史文物: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3、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三)意义:农耕作为做基本的 ,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2、一)过程:1、刀耕火种: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2、铁犁牛耕:(1)在 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在这一时期形成。(2)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的超过前代;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 ;在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3)在唐代,出现了结构较为完备的 ,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二)影响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牛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

3、步的革命性的发展。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一)原因1、根源:战国开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2、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的公田据为己有,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二)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三)影响1、地权与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使得无数小农破产,失去土地,社会动荡不安。2、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最终都未能成功。3、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地权”

4、的口号。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役制度(一)赋税制度:1、征收目的: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2、组成;古代中国赋税的名目繁多, 和 是主要形式。3、影响:(1)、“征发无度”、“无有定准”的赋税征收,使得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徭役制度:1、定义: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2、影响:(1)客观积极: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2)过度征发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农民无法忍受。(三)二者影响:这都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

5、接原因。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一)原因: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二)成就:(1)文献资料: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后代治理黄河的文献汗牛充栋。地方史志水利学的专著也相当多。这些文献,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李冰主持的 和郑国主持的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水利也有较好的发展。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 ”。这种水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代的干旱地区。(3)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

6、北方已经使用 作为提水灌溉的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出农田。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自主构建】一、 手工业的类型(一) 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1、 基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1)自然经济定义: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如氏族、庄园)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也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2)自然经济特点:以小农经营为主,高度分散,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2、类型(1)家庭手

7、工业:定义: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特点:广大农户自己消费大部分的手工产品,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些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2)田庄手工业:基础: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生产经营活动: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还有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的修造,也被列入日产生产安排之中。(3)特征: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手工业经济自给自足是比较普遍的。(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1、“工官”制度(1)确立:从 时期起,煮盐、冶

8、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从而形成官营手工业。(2)职能:专门负责制造 和 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贫民不得使用。(3)典型代表:西汉的官营手工业长安设立的“东西织室”和齐郡设“三服官”等。(4)影响:一方面,“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另一方面,“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 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匠户”制度(1)定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2)演变:唐代,已有工匠在

9、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 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清代顺治二年,宣布废除“匠籍”,匠人才获得自由身份。(3)影响:一方面,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的征调各类工匠;另一方面匠户则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二、手工业的成就(一)纺织业的发展1、先秦时期起源(1)资料:在 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等器物,可见,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及出土的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等,由此可见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2)最初的纺织原料:

10、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 和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遗存也反映了养蚕缫丝的情况。2、汉唐时期发展(1)汉代:资料: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字,提到的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b、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及几种起绒棉。影响:a、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 ”。b、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棉等,都是沿袭汉代纺织技术,并进一步发展而集成的。(2)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如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如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3、宋元时期更大发展(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11、(2)元代:棉纺织家 对纺织工业进行革新,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新技术,极大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4、明清时期新变化 明代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不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雇工,而且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 的开始产生。(二)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1)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这些早期铜器,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 工具。(2)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一些大型铸铜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其典型代表是司母大方鼎。(3)西周青铜器大多作

12、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就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来说,商周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冶铁技术:时期概况 晚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战国铁器有大量的出土,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西汉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有发展到蓄力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北朝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 ,用此法制作的兵器坚韧锋利。北宋有了以煤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三)陶瓷业的成就1、制陶业:(1)起源: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代表有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2)发展:在瓷器制作技术成熟之后,某些陶制品并没有

13、在经济生活中消失。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就曾经风行一时。2、制瓷业:(1)发展历程:起源:从 到 ,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早期的瓷器不过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东汉末期青瓷制作技术成熟。发展: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 的青瓷享有盛名外,邢窑的 制作精美。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新发展:清代康熙年间, 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品种多达十余种。(2)瓷器外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

14、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自主构建】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商: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出现流通的骨贝和铜贝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2、汉唐时期:商业发展。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唐代:商旅往来频繁。A、水路商运:“俞大娘航船”。B、陆路商运: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3、宋元时期:商业繁盛。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时,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其中, 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二)阻碍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十分普遍,商人们经常面临着人生财产安全威胁,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