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0501634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三地理单元复习题及答案(必修)天津市2012届高三单元测试题:《地球上的大气》新人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地理必修一单元过关测试题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a山地高原甲乙右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题: 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b处的地面辐射弱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来源:学科网A B C D3.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为( )A. B C. D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

2、4849题。4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是( )A甲乙丁丙B乙甲丁丙C甲乙丙丁D乙甲丙丁5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 乙 丙 丁 甲B丁 丙 甲 乙 丁C乙 甲 丙 甲D乙 甲 丙 丁 乙6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A、AB、B来源:学#科#网C、CD、D下图中a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速线,b为锋线且向偏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地区A位于北半球,b为冷锋B位于北半球,b为暖锋C位于南半球,b为冷锋D位于南半球,b为暖锋8当前A甲地受锋面影响,气温降低、风力增强 B乙地

3、受锋面影响,出现狂风暴雨天气C乙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日较差较大 D甲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表示气压带, 表示风带,完成9-10题。9图中字母a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10图中字母b所示风带的风向是 ( ) A B C D 11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在A夏秋季节 B春冬季节 C夏冬季节 D春秋季节12关于台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仅沿海地区受台风袭击 B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C我国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D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13亚洲高压强盛时A正值我国的夏季

4、 B澳大利亚昼短夜长C印度一带盛行西南季风 D太平洋北部受低压控制14下列有关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B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C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D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15在下述天气系统控制下为晴天的是 A冷锋天气系统 B暖锋天气系统C低压(气旋)天气系统 D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右图是某大陆沿北回归线作的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618题。16如果图中M、P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此时地吹(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7图中下列地区昼夜温差最

5、小的是( ) A处 B处 C处 D处18若图中、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C大气环流不同 D下垫面状况不同图6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920题。19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Aacbd Bbcda Ccbda Ddacb20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读“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回答第23、24题。21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趋势是 A波动下降 B波动上升

6、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22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则 A热带地区降水增加 B高纬度地区农业减产 C海水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 D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加剧分析下表气候资料,回答2324题。(单位:气温降水mm)地点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A来源:学科网ZXXK气温24来源:学*科*网Z*X*X*K24262829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827来源:学科网272727272526降水333330465617351267561031793B气温-13-103.44.49.313.519.520.116.49.4-1-114.2降水10.55224771811351691125724127

7、39C气温3.13.87.210.31417.11918.515.911.16.84.110.9降水54433238525055625149504958523表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24表中B地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C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D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读右图,回答2526题。25右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 A B. B C. C D. D26从数量上看,AB的原因是A. 大气对A具有削弱作用 B. B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 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 B大部分被地面吸收27

8、夜晚阴天比晴天气温高,是因为A. 辐射A减弱 B. B辐射增强 C. C辐射增强 D. D辐射增强28.当天津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a B.b C.c D.d读下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回答以下2930题:29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 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乙、丙分别是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30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80423 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北风 D乙地高温多雨。二

9、、综合题(共计40分)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0年8月21日,鸭绿江丹东段发生特大洪水,多处堤防公路冲毁,部分县市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材料二 2010年8月23日新华社快讯:据海南省气象台最新消息,位于南海中部的热带低压已于23日8时加强为今年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材料三 2010年8月23日8时地面等压线分布图(1)图中甲乙两处为两个锋面,甲处为_锋,乙处为_锋。与丹东洪水有关的是_(甲或乙)锋。(3分)(2)“蒲公英”的气流在垂直方向为_(上升或下沉)运动,23日8时三亚的风向为_,下图中能反映“蒲公英”过境的气压变化曲线是_,(3分)(3)据图预测未来一段时

10、间内哪些省市区可能会有降水?(2分)32我国东部沿海某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12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 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2分)(2)夜间海陆风的形成:在夜间的海滨,因为陆地降温迅速,近地面温度偏 ,形成 气压,海面因降温迟缓,温度偏 ,形成 气压,因此近地面形成了夜间的海陆风。在下图中补充箭头,画出夜间海陆风的方向,完成海陆风示意图。(6分)(3)下面是调查获得

11、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2分)月份123456789101112年海陆风2.32.62.15.07.012.610.713.79.79.33.72.381.0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 (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 风强劲而掩盖了海陆风。(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2分)33图甲表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乙表示两个大陆的纬度分布组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甲表示(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在图乙A、B、C、D四地气候中,由图甲中常年控制而形成的是地,其气候特点是_,该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_。(3)图乙中H地与A、B、C、D四地中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图甲中 和(填序号)交替控制。(4)图乙中20C等温线在大陆的西侧向弯曲,其原因主要是受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