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0490544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0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归纳(分析建议练习)(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典型错例汇编三年级上册一、错例目录二、原始错例附1:原始错例大样本调查汇总表X|k |B | 1 . c|O |m附2: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知识结构分布表一、错例目录1测 量1.1认识厘米、毫米(孟阳燕) 51.2.1千米的认识(王月琴) 71.2.2千米的认识(吴美英) 8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1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问题解决) (王月琴) 92.2加减法的验算(比多比少问题)(钱媛丽) 113四边形3.1.1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徐亚萍) 123.1.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钱媛丽) 143.2.1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孟阳燕) 163.2.2周长的含义及长

2、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孟竹琼) 18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王月琴) 203.4.1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钱媛丽) 213.4.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吴美英) 224有余数的除法4.1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陈和平) 235时分秒5.1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钱媛丽) 256多位数乘一位数6.1多位数乘一位数 (刘永军) 266.2位数乘一位数估算 (王月琴) 286.3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孟竹琼) 297分数的初步认识7.1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钱媛丽) 317.2分数的简单计算 (孟阳燕) 327.3分数的初步认识 (吴美英) 338数学广角8.1简单排列与搭配

3、(有序思考,数小于3的搭配) (徐亚萍) 349总复习9.1三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吴美英) 359.2多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 (吴美英) 369.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综合应用 (钱媛丽) 37浙教版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1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季赵璐) 382.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2.1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季赵璐) 392.2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 (寿金利) 402.3运算法则 (朱 颖) 422.4求图形表示的数 (朱 颖) 432.5应用问题(二)和倍问题 (寿金利) 453. 认识长度单位3.1长度单位换算 (寿金利) 48二、原始错例三年级上册

4、典型错例采集样本54错误率33.2%采集者孟阳燕采集学校诸暨浣江小学错题来源第 一 单元题型基本时机课时课型新授课题目出处每课一练综合单元练习课相关知识认识厘米、毫米拓展总复习复习课教学简述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这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又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这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后,在每课一练中学生出现错误较集中的题。典型错题: 题 目: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水瓶高约2() 火车一节车厢长12( )学生错解:汽水瓶高约2( 厘米)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 ) 原因分析: 1孩子心中对于“生活原型”的表象不是很清晰。在访谈中发现有学生说没看见

5、过火车,有的对火车车厢不是很清楚,可见我们有部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少,从而导致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不能很好与生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虽然在学生头脑中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对于物体长度估测的方法与能力不强。教学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外,我们还要多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量身边的物体,可以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桌子、椅子,教室的黑板等等,感知的越多越

6、好,让学生多建立一些基本物品的长度概念,如:文具盒长约2分米,光碟厚约1毫米以教室长约8米,楼房一层高约3米等。2多引导学生利用心目中已建立的一些熟悉的生活原型的长度作为参照的对象,通过比划、对比、反思,学会准确运用长度单位。如对于学生填汽水瓶高约2(厘米),可引导学生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只有2个手指甲盖那么宽,汽水瓶高约2厘米很明显错了,汽水瓶高大约与文具盒长差不多。对于火车一节车厢长12(分米),引导学生想像一下,才1米多的火车厢怎么可以坐很多人呢?相信这样引导学生比较、反思后肯定能正确地选择单位了。3注重对孩子估测方法、估测能力的培养。(1)给学生多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

7、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逐步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2)要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引导学生想象物体的长度,如房子的高度,大树的高度等,设置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估测内容。资源链接: 分米和毫米教学探究与反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难点是正确使用各种已知的长度单位。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

8、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练习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在此基础上,我总结我们已学的四种长度单位。提出了用身体来表达长度的教学新思路。1毫米,真正短,好似指甲一般薄;1厘米,我记得,指甲宽度差不多;1分米,会比划,手掌长度就是它;1米究竟有多长,小朋友们伸展手臂就可量。引导孩子们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想一想是几个这样长,如课桌高65( ),

9、如果填分米,就比6米还要多,也就是比6个小朋友连起来还要长,很快得出与事实的矛盾。再如,铁钉长2( ),如果填毫米,就只有两个自己的指甲那么厚,这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矛盾,如果填分米,却有两个手掌那么长,显然不存在这样长的铁钉,也矛盾,填厘米最为合适。这类方法在教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时,尤其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类比。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24.2%三年级上册典型错例采集样本50错误率28%采集者王月琴采集学校绍兴齐贤镇中心小学错题来源第一单元题型基本时机课时课型新授课题目出处口算训练综合单元练习课相关知识千米的认识拓展总复习复习课教学简述学生新认识了分米、千米,至此常用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10、、千米”已经教学完毕。同学们也能建立这些长度概念。如1毫米一分硬币厚度,1厘米约是一个手指宽度,1分米约是一拃,1米约是两臂长等,能比较好的比划出这些长度。因为1千米无法比划,但也知道是学校操场5圈,或是从校到羊山公园的长等。典型错题:题 目:汽车长7( ) 长江长6400多( ) 杭州湾跨海大桥36( )学生错解:汽车长7(分米) 长江长6400多(米) 杭州湾跨海大桥36(米)原因分析:1教师注重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的表象,却少练习估测,如出示一个长度,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或者给出一个长度,让学生比划。2 学生懒得用建立的长度概念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是随心所欲地写了个

11、单位。3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到底有多长,很多人没有去过。而家门口的桥确实只有几十米长,连超过百米的桥也没有,也难怪。如长江的长度,看到6400多,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一个数字,以为用米已经够长了,用上千米,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做这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教学建议:1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对长度单位的建立要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对长度的认识应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千米等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要强化这些长度单位。2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不仅是1分米,也可以让学生比划3分米有多长,桌子长大约有几分米。从家到哪儿有1千米、5千米等。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

12、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这些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3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感知千米。对于千米的感知,应将实际感知与发挥学生的估测能力相结合。比如有些学生虽然到操场上走了一圈,然后以此想象5圈的长度,或是从家到某个地方大约1500步是1千米,但对1千米有多远还是不太清楚,很难估测。在形成千米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学校门口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教师必须事先骑车去测过,而且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学生平时确实都走过的有感知),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估测从学校到哪里大约是2千米?从学校到自己家要走多少千米?(教师随机进行评价)让学生感知几千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