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47687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10.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城镇体系整体规划(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3 第三章 区域城镇空间发展:出山近海、内优外拓6 第一节 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6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与城镇职能结构.11 第三节 城镇空间组织:“一主、三副、一环、六核、六带”.23 第四章 区域城镇支撑体系规划27 第一节 区域综合交通体系.27 第二节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32 第三节 区域防洪工程体系.34 第四节 区域能源供应体系.36 第五节 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38 第六节 区域环境设施建设.39 第七节 区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40 第五章 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45 第一节 相邻、相关地区的协调.45 第二节 省内

2、协调发展:“无地界合作”.46 第三节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48 第四节 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优化.50 第五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53 第六节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54 第六章 区域空间管治56 第一节 加强对城镇建设发展区的建设引导.56 第二节 严格控制区域绿地的开发建设.58 第三节 引导乡村发展区的开发建设.62 第四节 加强区域设施的建设管治.63 第七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与政策65 第一节 完善城镇空间规划体系.65 第二节 改革管理体制与完善协调体制.66 第三节 建立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和监管机制.68 第八章第八章 附附 则则.69 附录一 中心镇名单.70 附录二

3、实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近期行动计划.74 附录三 相关概念解释.95 附录四 参与规划编制的单位与人员组成.99 附录五 规划图件.100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一条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 批办法的要求,编制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 (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第二条规划目的规划目的 全面提升广东省城镇综合竞争力。 (一一)稳步推进广东城镇化,建构组合有序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基础设 施合理布局与建设,提升城镇人口、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能力。 (二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提 升区域与城镇间的协作能力。 (三三)规范各项建设活动,制

4、定区域空间管治措施,落实强制性内容,建 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升政府对区域的管治能力。 第三条第三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建设广东经济强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宽裕社会” 和“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落实广东省“外向带动、科教兴 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增创广东“开放、产业、科技、 体制、环境”五大优势,加快广东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第四条第四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 广东省陆域范围,面积 17.98 万平方公里。本规划建 立四大地域分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沿海地区、粤西沿海地区和北部山 区,其中北部山区细分为三个亚区,即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和粤西北山区

5、(见附录三) 。 第五条第五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20022020 年。其中,近期:2002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20112020 年。 第六条第六条规划适用的城镇及其空间组织形态类型规划适用的城镇及其空间组织形态类型 (一一)小城镇(town):指建制镇。 (二二)城市(City):县级市及以上城市。 (三三)城市群(Metropolitan):类型各异、规模不等的多个城市保持与主 要核心城市密切联系而形成的城市群体。 (四四)城镇集聚带:多个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或沿江、沿海呈轴线发展,彼 此间距不远、联系较密切。 (五五)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6、跨越若干城市的行政区界,以大中 城市为中心,覆盖与其密切联系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六六)都市连绵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若干都市区在一定 地域范围内连绵发展,或成带状,或成圈层式结构。 第七条第七条规划效能规划效能 本规划是广东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编 制省域下一层次区域规划、各类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服从本规 划的要求。 第八条第八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标注部分,即四十五条、四十 七条(一、二、三、四) 、五十条、五十一条、五十二条、五十三条、八十八条 (四) 、八十九条(四) 、九十条、九十

7、八条(一、三、四、五) 、一百零一条、 一百零二条、一百零三条、一百零九条、一百一十一条(一、二) 。 第二章第二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九条第九条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以工业化、信息化为推动力,以技术创新和 体制创新为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发挥外向 型与内源型经济的互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创造城 镇就业岗位,推进生产要素与人口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十条第十条城镇发展方针城镇发展方针 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实现城镇集约 发展;以大、中城市特别是都市区作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重点,以中心镇 作为快速推动城

8、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基地,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城镇化道路;城镇空间发展实现“出山近海,内优外拓” (见第三十条) 。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城镇发展策略城镇发展策略 (一一)大城市(含特大城市):做“强” 、做“大” ,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 能,培育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巩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强化广州、深圳在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扩大其在东南亚及世界城市体系 中的影响力。 (二二)中小城市:承上启下,培育专业化产业门类,参与区域协作与分工; 不断完善为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功能,强化其在区域城镇网络中的节点作用。 (三三)小城镇:培育特色产业,加强聚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

9、建设,提高 城镇发展质量,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基地。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城镇化发展路径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一)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实力,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都市 连绵区之一;提升粤东、粤西沿海城市群经济地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 长点;重视北部山区作为全省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加快北部山区保护性开发 的步伐。 (二二)建构珠江三角洲中部、东岸、西岸,粤东潮汕、粤西湛茂和粤北韶 关六大都市区,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 (三三)强化广州、深圳在全省及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职能,培育汕头、湛江- 茂名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职能,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城市;壮大 佛山、珠海、惠州、东莞、中山

10、、江门、肇庆、韶关、清远、揭阳、梅州、潮 州、阳江、汕尾等一批大城市,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县级市、 县城镇和发达镇等中小城市,成为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载体。 (四四)加大小城镇整合力度,扩大规模,控制数量,以中心镇为重点,提 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优化人居环境,多方位增强其对人流、物流、信息 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为预测标准(简称五 普口径,下同) ,2005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 60%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 75%左右;2010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 65%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 80%左 右;2020 年全

11、省城镇化水平达 75%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 85%以上(见 表 2-1) 。 表表 2-1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单位: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单位:%) 非农人口计城镇人口计规划预测各规划期城镇化水平 区域名称 现状(2000 年)200520102020 全省合计31.255.060657580 珠三角48.172.2758085 以上 粤东沿海25.050.555606570 粤西沿海22.238.645556570 北部山区22.834.445556570 注: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口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城镇化质量城镇化质量 (一一)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显著进步。 1、到 2005

12、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 20000 元(约 2410 美 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重达 23%。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 GDP 达 32000 元左右(约 3800 美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不低于 50%。 2、至 2010 年,全省人均 GDP 达 41500 元(约 5000 美元) ,第三产业增 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不低于 30%。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 民生活等方面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人均 GDP 达

13、60000 元(约 7000 美元)以 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不低于 55%,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 挥先行示范作用。 3、至 2020 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 按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8.3 进行换算。 环境和人民生活等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80000 元 (约 9600 美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60%左右,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40%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达元左右(约 12000 美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不低于 65%。 (二二)城

14、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至 2005 年,全省各城镇建设发展区内,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5m2,绿 地率 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0m2,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0m2左右,人均 生活用水量 300L日左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 达到 9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 92%。 2、至 2010 年,全省各城镇建设发展区内,人均道路面积不低于 16m2, 绿地率达到 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2m2,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25m2 左右,人均生活用水量 260300L日,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 100%

15、,城市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6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3、至 2020 年,全省城镇建设发展区内,人均道路面积超过 18 平方米, 绿地率达到 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5 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35平方米,城市民用燃气普及率达到 100%,人均生活用水量 200220 升日, 建立节水型社会,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 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三三)人口素质逐步改善 1、近期,进一步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培养,扩大现有大中专 院校招生规模,兴办一批新的高等院校,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至 2005 年适龄 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16%;大力引

16、进高层次人才或适用人才。 2、中、远期,在巩固提高 9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12 年义务教 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至 2020 年实现适龄青年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 40%以上,实现全面提升人口素质;营造人才良性流动机制。 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城镇空间发展区域城镇空间发展:出山近海、内优外拓:出山近海、内优外拓 第第一一节节 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人口空间集散与城镇规模等级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 全省按总人口控制的规模为 2005 年 8990-9410 万人,2010 年 968010290 万人,2020 年 1098512405 万人(五 普口径) ;按户籍人口控制的规模为 2005 年 80308305 万人,2010 年 86759165 万人,2020 年 994511130 万人。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人口空间集散:人口空间集散:“出山近海,出乡进城出山近海,出乡进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