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04760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我看《孔子庙堂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看孔子庙堂碑 作者:陈根远 | 标签: | 评论 3 | 阅读 3609 | 2008-1-4 虞世南与孔子庙堂碑虞世南,唐代杰出书法家,其书胎息智永,尤工真行。法度严谨而出之从容,圆融遒逸,风神萧散。据传,唐太宗从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惟感“戈” 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 戬” 字,便将右边戈部空下,后虞世南补上。太宗以为得意之作。魏征见之,赞:天笔所临,万象不能逃其形,今仰观圣迹,惟戬字“戈” 法逼真。太宗听后,叹服不已。虞世南不但书法冠绝一时,而且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

2、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并称赞其有“五绝” :“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实“ 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贞观十二年(638 年)屡次请求告老还乡的虞世南终获准退归乡里,旋病故,终年 81 岁。太宗为之 “哭之甚恸”, 哀叹:“ 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矣!”命陪葬昭陵,并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唐代书法首推欧虞,然较之欧阳询,虞世南遗世碑刻甚少。如今只有其晚年撰写并书丹的孔子庙堂碑幸存,历来被尊为书法巨迹,从学者无数。碑初立,即“车马添集碑下,毡拓

3、无虚日” ,后毁。至宋,原刻之孔子庙堂碑拓本已是稀世之宝,故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有“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 之叹。现存西安碑林者悉北宋重刻(图 1)。图 1 现藏西安碑林之西庙堂碑(碑身高 191 厘米)为北宋建隆二年至乾德二年间( 961964 年)重刻。孔子庙堂碑原刻于何时孔子庙堂碑原刻于何时,自来众说纷纭,计有武德九年、贞观二年后、贞观七年、贞观初等几种,我们可以从史书、碑文内容和虞世南署衔等方面加以辨析。碑文记载唐高祖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以隋朝故绍圣侯孔嗣哲之子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此事也有史书相证。最常见的“武德九年”说显然采用颁诏年代以为立碑年代,并多常规地标明武德九

4、年(626 年)。实际上,颁诏日期已进入公元 627 年,为 627 年1 月 21 日。立碑时代自在此之后。而且孔子庙堂碑碑文在提到高祖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颁诏之后,又有 “至于(贞观元年)仲春”字样,武德九年立碑显然不能成立。虞世南(558638 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出身东南名门望族。武德四年(621 年),64 岁的虞世南入唐,受知于秦王李世民。是年五月,李世民聚歼窦建德于虎牢,引虞世南以为秦府参军。寻转六品记室,十月授弘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射杀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六月七日,李世民升为太子,虞世南迁正五品下阶之太子中

5、舍人。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成为唐太宗的重要智囊。著作郎官秩从五品上,掌撰碑志、祝文、祭文。虞世南以正五品下阶的太子中舍人兼从五品上之著作郎,依唐宋制度,高级散官任低级职务称“行”,故孔子庙堂碑虞世南署衔“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旧唐书虞世南列传记载,贞观初“ 时世南年已衰老,抗表乞骸骨,诏不许。迁太子右庶子,固辞不拜,除秘书少监。上圣德论,辞多不载。七年,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秘书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秘书监一员, 从三品。少监二员, 从四品上。持“贞观七年”说者当是注意到此则史料中关于虞世南“ 七年转秘书监”的明确记载。但此前虞世南已任从四品的秘书少监,可惜未见始

6、任之准确年代,不过旧唐书杜正伦列传记载:“ (贞观)六年,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 如此至少可以排除 孔子庙堂碑刻于贞观七年的可能,因为刻碑时虞世南的最高官阶是正五品下阶的“太子中舍人”,而至少在贞观六年前,虞世南已升任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了。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武德二年起,在长安国子学立周公庙和孔子庙,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贞观二年,左仆射房玄龄、博士朱子奢建言,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太宗诏从之。如此,建于贞观初年的孔子庙堂碑的具体刻碑时代当在贞观二年唐长安停祭周公庙,以孔子庙为主,到贞观六年虞世南已明确升任秘书少监之前,其中孔子庙正式升

7、格的贞观二年(628 年)可能性最大。可惜此碑唐末五代之乱中毁失。陕本孔子庙堂碑的重刻、断裂及拓本鉴定现藏西安碑林之西庙堂碑,碑身高 191 厘米,宽 108 厘米,正文楷书 34 行,每行 64 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 六字。正文末有重刻题记:“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教太师兼中书令京兆尹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王彦超再建,安祚刻字。”王彦超五代北宋初风云人物,担任永兴军节度、中书令、京兆尹当在北宋建隆二年至干德二年间(961964 年),重刻孔子庙堂碑自在此际。其间王彦超曾有重修文庙、石经之善举,事见西安碑林藏建隆三年重修文宣王庙记

8、,该碑后王彦超署衔与孔子庙堂碑末全同,可为孔子庙堂碑重刻时间提供有力的实物旁证。“西庙堂” 拓本的断代,众说纷纭。关键在于孔子庙堂碑断裂为三的时代确定。马子云石刻见闻录记载明显有误,如云:“ 西庙堂碑,在陕西博物馆碑林。南宋拓本,二行奉敕撰并书 五字未损。”其实现在此五字仍然未损。相较,王壮弘 增补校碑随笔明确指出:“陕西本,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石断为三。断后初拓本二行 虞世二字完好。明中叶拓本卅二行 大唐抚运率繇王,卅三行修轮奂义堂弘厂经肆,卅四行风永宣金石及王彦超跋中 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等字皆完好。明末清初拓本卅三行赫赫玄功 之玄字左上无石泐痕,卅四行永宣金石四字尚存。”其说可信。首先,明嘉靖

9、时的王世贞(15261590 年)、盛时泰都曾评说孔子庙堂碑 ,但都未提到碑断为三这令人不胜惋惜的事。其次,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冬(1556 年)的关中大地震是有记载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就西安碑林而言,所藏的 114 石唐开成石经即有 40 石被震断,占三分之一强。宋代已入藏西安碑林的孔子庙堂碑最有可能在这场地震中断为三大块。第三,明代陕西周至人赵崡,是当时重要的碑刻专家,他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举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撰有著名的碑刻著作石墨镌华。书中记载:“(孔子庙堂碑)碑已断泐,在西安府学。余尝至其处,见碑旁一片石,取视之,则碑之破裂者,

10、如此恐后人不复得见此书,可胜慨哉。”史载,关中大地震后,万历年间(1573 1620 年)今西安碑林博物馆范围内的碑林、孔庙、府学曾有五次规模不等的整修。可以想象,大地震过后五六十年,赵崡来到府学时,断为三节的孔子庙堂碑已经扶起复位,但碑下还有一较小残块。而这一小块很有可能就是王壮弘先生提到的明中叶拓本尚存的 32 行“大唐抚运率繇王”,33 行“修轮奂义堂弘厂经肆”,34 行“风永宣金石”及王彦超跋中“ 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等字。衡诸原石,此残块面宽约 8 厘米,高约 32 厘米(图 2)。果如此,该碑断代则可修正如下:图 2、明万历后期,孔子庙堂碑左中小残石(宽约 8 厘米,高约 32 厘

11、米)又脱离碑身,逐渐失拓并佚。此碑未见可信之宋拓,所见断本俱为明嘉靖嘉靖三十四年(1556 年)关中大地震以后之本。断后初拓本二行 “虞世”二字完好。明嘉靖末至万历(15731620 年)前期,左中有小残石一块尚在,故 32 行“ 大唐抚运率繇王” ,33 行“ 修轮奂义堂弘厂经肆”,34 行“ 风永宣金石”及王彦超跋中“推诚奉义翊戴功臣永”等字仍存。但此间拼装复位上、中石与下石及左中小块残石时,未能对正,竖行相错一行(图 3)。万历后期左中小残石又脱离碑身,逐渐失拓并佚失,明末清初拓本 33 行“赫赫玄功”之“玄”字左上无石泐痕(图 4)。明清直至民国,孔子庙堂碑一直在西安碑林前孔庙至圣门(

12、今俗称碑林小殿)外东侧,与欧阳询皇甫诞碑、智永千字文碑比邻。1952 年 5 月,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全面整修,并对碑石陈列进行极大调整, 孔子庙堂碑与欧阳询皇甫诞碑、智永千字文碑等名碑从碑林前孔庙移至碑林第三碑石陈列室,孔子庙堂碑在重新安装中进行了准确复位,竖行从此对齐(图 5),据此,可将上世纪 40 年代与 50 年代拓本严格分开。图 3、明嘉靖末至万历前期孔子庙堂碑 复原。碑身取自北京大学藏清初拓,左中小块残石据西安碑林藏明嘉靖拓裱本复原。图 4 明末清初拓本 33 行“ 赫赫玄功”之“ 玄”字左上无石泐痕。左为明嘉靖拓,右为清后期拓。图 5、1952 年,孔子庙堂碑 从孔

13、庙移至碑林第三碑石陈列室,在重新安装中进行了准确复位,竖行从此对齐,据此,可将上世纪 40 年代与 50 年代拓本严格分开。图为 1952 年以后新拓整纸。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孔子庙堂碑早期善拓的流传与拓本年代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孔子庙堂碑早期善拓裱本一册(图 6),有清代程瑶田、张埙、邰亭、翁方纲、王鼎、王沆、王明以及民国王莲君等题跋、钤印(图 7),为国家一级文物。图 6 陈根远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研读明嘉靖拓孔子庙堂碑图 7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明嘉靖拓 孔子庙堂碑此帖最早为程瑶田拥有。程题“宋拓夫子庙堂之碑,歙程瑶田鉴题” ,下钤“瑶”“田”连珠印,此连珠印并钤于此断后初拓本标志二行未损

14、之“虞世”等处,在帖末还钤有:程氏瑶田、易田、益寿翁等印。程瑶田(1725 1814 年),字易田、易畴,号伯易、让堂、葺荷、葺翁等。安徽歙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举人,嘉庆元年(1796 年),举孝廉方正。清代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之一。工书,出入晋唐,善画花卉,能篆刻。清乾隆五十年(乙巳 公元 1785 年)八月为张埙借观,叹为 “宋拓无上妙品”,欣题:“去年八月十五日见成武本宋拓,今年八月又见此拓,岂有夙缘耶?”(图 8)钤:物之有缘、张埙审定、张埙印、张埙借看等印,并据成武本孔子庙堂碑(俗称东庙堂)将此陕本孔子庙堂碑(俗称西庙堂)断损之字用朱笔补录。东庙堂碑元朝至元年间摹

15、刻(或云出土)于山东城武,早年人莫定东庙堂到底重刻于宋还是元,故致张埙有“成武本宋拓” 之误,并进而将此册西庙堂裱本亦定为宋拓。张埙,字商言,号瘦铜,吴县人。乾隆己丑(1769 年)进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友人金石学家毕沅任陕西巡抚,邀其来陕,他与同在幕府中的金石家钱坫等四处访碑,其中西安碑林藏唐石台孝经东面左下尚留有乾隆四十七年(壬寅 1782 年)张埙和钱坫造访碑林,由钱坫篆书勒铭的观款。著有 张氏吉金贞石录(1780 年) 、扶风金石记 等。继转邰亭。碑帖首页左下钤“邰亭真赏” 。期间,邰亭请翁方纲鉴赏,翁方纲为跋三篇(图 8),并钤:文渊阁执阁事、宫詹学士、苏斋、覃溪、及见

16、落水兰亭、翁方纲、宝苏室等印。翁方纲(17331818 年), 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 人。官至内阁大学士。善赏鉴,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甚多。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能隶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 。著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考等。图 8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明嘉靖拓 孔子庙堂碑有清乾嘉间碑版巨眼张埙、翁方纲等人题跋大约在 1840 年前后,此帖终归东阁大学士王鼎所有,钤:王鼎之印、东阁平章二印。王鼎(1768 1842 年),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人。嘉庆元年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