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66056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文化解读结课论文从汉字看饮食与中国文化-吃出来的汉字姓名 沙博翰班级 汉语国际教育学号 20140417115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远古时期的人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火来加工食物,这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健康地延续。随着更多的器具被发明创造,古时候的人们在饮食上开始了诸多的“奇思妙想”,饮食开始变得束之高阁,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之伴随的当然是记录先人们生活饮食状态的汉字。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

2、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汉字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字一史,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宝藏,汉字就像是一粒粒贝壳,深邃的纹路镌刻着历史的沉思,串联着文化的结丛,承载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关键词:汉字 饮食 文化(注):汉语拼音右上角的数字是音调标注: 55阴平(一声)35阳平(二声)214上声(三声)51去声(四声)一、 古代的饮食(1)主食: 在中国,疆域辽阔,饮食也有南北差异。南方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主食一般为大米。北方的农作物则呈现出多样性,稷(小米)、黍(黄米)、麦等农作物都有着广泛的耕种面积。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

3、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来,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很多。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至于五谷六谷所包括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百谷即为粮食的总称。艺: 说文解字:埶(藝),种也,像手持种苗而急于种植。造字本义: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我种黍稷。” 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一项事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谁掌握了种植技术,谁就有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年:说文解字:年,禾谷成熟收获时的负戴之状。造字本义:将收成的谷物搬运回家。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千”是声旁。春秋传上说:“大有收成。”粮食大丰收,人们为

4、了庆祝,不就相当于后来的过年吗。不过年的本意重点侧重于收成时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丰收时的快乐殷实的心情。五谷:稷:说文解字:稷,荠黍。五谷之首。造字本义:农夫在水田里倒退着插秧。字形采用“禾”作边旁,“畟”是声旁。稷,脱壳成小米稷的这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决定的。稷,粟也。尔雅 释草注。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黍:説文解字:黍,禾属而软黏的谷物之一。造字本义:黄米,一种耐旱的庄稼,色黄性粘,可酿酒。因为在大暑时节播种,所以称为谐音的“黍”。我国西北地区适合谷子的种植,在“靠天吃饭”的古代,谷子也较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候,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

5、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有礼,社稷之固也。”社为社神,稷为谷神。古代黍与稷还经常连在一起说。例如诗经屡言“黍稷重穋”(豳风七月。由此可见,黍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稷。来:来,麦。麦子是从南欧及西亚引进的作物品种,产量大大高于黍、粟等本土作物,古人将这种优良作物命名为“来”外来的。造字本义:麦子,从外域引进的作物。一支來麦有二支麦峰(指篆文字形中的),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麦子分大麦和小麦,大麦即麰,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种)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指夏至)之时,

6、皆孰矣。”小麦即来,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麰,帝命率育。”这两句诗是说,天帝赐给周小麦(“来”)、大麦,命令武王遵循后稷(周的始祖)以稼穑养育万民的功业。来、麰进入神话传说并与周之延续与扩大联系起来,可见这类作物与人们生活关系之密切。菽:说文解字:“尗,豆也。”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尗即菽,段玉裁说,“尗、豆古今语”,“此以汉时语(豆)释古语(菽)也。”诗经豳风七月:“禾麻菽麦。”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其经常说豆水(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由此可见豆子在古时候作为果腹之食物,就算生活再清苦,也要侍奉父母,让父母先吃,体现了古人孝的观念

7、。麻:说文解字:麻,与相同。造字本义:一种韧皮纤维桑科植物,古人在家中或作坊中将韧皮从茎杆上剥离,再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的刮刀把韧皮的青皮刮去,剩下白色纤维,作为古代纺织的主要原料。麻是人所加工的纤维,因此在屋下。专指大麻,麻的籽叫黂(fn)、苴(j),又叫枲(X),可以做粥,麻籽在贫苦人看来味道还可以,而富贵人是难以下咽的。诗经七月):“九月叔(拾取)苴”。夏历九月正是麻籽成熟的时候,拾起来“食我农夫”,可见麻籽甚至是农民们的主要食品之一。稻:说文解字:稻,稌(tu35)也。取禾穗下垂之形。造字本义:用石臼舂米,再用手从臼中掏出带糠的米抛在风中,让风吹走糠尘,留下米粒。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比上述

8、几种作物要晚,大约起于周代。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别,糥米和粳米。“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秔(jng,同梗、粳)黏稻适于做酒。“稻”后来用作为稻类的总称。栗:说文解字:栗,一种果树。字形采用“木”作边旁,“栗”的果实下垂之样。造字本义:带刺壳的果实。粟是黍的籽粒。诗经小雅黄鸟:“交交(鸟鸣声)黄鸟,无(勿)集于谷,无啄我粟。”后来,则用粟作为粮食的通称。梁:说文解字:粱,米名。造字本义:一种粮食作物,杆茎粗壮而高,籽实红壳,颗粒比稻谷大。粱是稷的良种。小雅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糗:说文解字:米麦也。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也叫糗

9、。糗便于携带,无火也可就食,所以常作行路之粮;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举火之费,所以食糗也是生活俭朴的一种表现。麨(chao214): 炒的米粉或面粉,一种干粮:“朝出移秧夜食麨。”饼:说文解字:饼,用面粉或米粉做成的扁圆状干粮。释名:饼,并也,溲麥使合并也。造字本义:粘连成块、便于抓食的干粮,可用面粉、米粉、薯粉等多种食物原料做成。古代也有饼,但并不是像现在那样烙成的,而是把麦或米(稻、黍)捣成粉状,加水团成的。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做粢还有另外一种操作过程:先将米粉干蒸,趁其湿润团成饼形。饼、粢虽然性质相近,但在古代作品中提到饼的地方更多些。热汤饼,类似现在北方的煮小饼、煮窝窝,只

10、不过这两样都是玉米面做的。大约至迟到六朝时,已有蒸饼的吃法,但未必是发面的。由此可见,古代的饼的概念和现在的饼相比,要宽泛的多,现在的面条,在古代也叫饼。饵:说文解字:饵,粉饼。释名:饵,而也,相黏而也。造字本义:用面皮包裹内馅的饺子,北方著名面食之一。因多用水煮,俗称“水饺”;因制作时将面皮的两边扭绞在一起,捏成耳朵状,又叫“饵”,或“饺饵”。饵(r,耳)与饼、粢同类,为米粉所做。后来有所谓钓饵、鱼饵,即因为系用米、麦粉和以水或油团成,性质与粢、饵同;“药饵”,也取其制法与形状跟饵相似。杜甫寄韦有夏郎中:“亲知天畔少,药饵峡中无。”现在云南还有“饵块”,为米粉所制的饼状物,当即古代饼、粢、饵

11、的遗留。饡:说文解字:“以羹浇饭也。”即与今天的盖浇饭、的抓饭相近。陆游川食诗:“禾论索饼与饡饭,最爱红糟与缹(fu熬)粥。”古时候就有盖浇饭,一直沿袭至今,可见这种吃法具有很强的大众普遍性,而且根据不同的菜肴只要是有汤汁的都可以拌饭吃,简单而又美味。(2)素食:中国是三大作物发源地之一,谈起菜蔬,却发现上古中国人却在这方面没取得重要的成果,真正的上古中国菜蔬今天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剩下韭了,而一些古代大名鼎鼎的菜蔬今天几乎不为人知,而偏安于江南、西南等地的一隅,比如说瓠、奎、薤等。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如荇

12、、苕、苞之类。 菜:说文解字:菜,草之可食者。造字本义:古人采摘来当作食物的植物。古人常常去野外采摘野果,野菜为食。后来菜的意义有所扩大,而今成为蔬菜乃至菜肴的总称。 韭:说文解字: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又名起阳草。只须种一次便可反复生长,所以叫韭。一年可割三、四次,只要不伤到它的根,到十一、十二月用土盖起来,三、四月来临之前又起初生长,一丛一丛地生长,叶长得茂盛,韭叶颜色翠绿。性味味辛,微酸、涩,性温,无毒。关于韭菜,还有一个关于刘秀的故事,据说,后来在一次王、刘大战中,刘秀兵败,军队溃散,官兵死伤大半,纷纷四处逃亡。逃跑中的刘秀慌不择路,只顾策马狂奔,跑了一天一夜,来到一处村寨即

13、亳州泥店村。他饥渴难耐,寸步难行,便爬向一家茅庵,伸手叩门,说明来意。茅庵主人夏氏老汉闻声相迎,见刘秀银盔银甲,相貌堂堂,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就把刘秀扶进庵中,可因家中贫穷,少饭无菜,夏老汉便到庵外割野菜烹调让刘秀充饥。饥不择食的刘秀一连吃了三碗野菜,方缓过神来,便问老汉这么好吃的菜是什么菜,夏老汉如实回答,刘秀便说既然是无名野菜,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随后刘秀问过老汉住址、姓名,谢过之后便告辞了。后来刘秀称帝,天下太平,一日他忽想起泥店“救菜”,便命人前去采割,并命御厨煎炸烹炒,觉得味道更加可口,便封夏氏老汉为“百户”,封地千亩,专门种植“救菜”,送皇宫食用。后来经御医反复研究,

14、发现泥店“救菜”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壮阳和增进食欲等多种功效。刘秀得知“救菜”具有这些营养成分和功效后,更加爱吃韭菜,因觉“救菜”的“救”作为菜名不合适,又因“救菜”是一种草本植物,便专门为“救菜”的“救”造一个字“韮”,于是“救菜”就更名为“韮菜”,从此“泥店韮菜”便成了帝王御用之菜名传于世。“韮”被后人简化为“韭”,“泥店韮菜”也成了“泥店韭菜”。瓠: 说文解字:匏也。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食;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又叫瓠瓜、长瓠、扁蒲、蒲瓜、大黄瓜、葫芦、葫芦瓜、夜开花、长瓜、付子瓜 瓠瓜与葫芦瓜出自一宗。别名瓠子、扁蒲、蒲瓜。多食用嫩果成熟果作容器西非以

15、嫩苗和嫩叶作菜。瓠,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一般可分为食用为主和作器具为主两大类,以作器具为主的就是葫芦,舀水的水瓢都是将匏一剖两半而成,瓢这个字带有瓜旁,也反映了古时瓢的来源。瓠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菜蔬之一,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我国新石器遗址中曾发现它的残果和种子遗存。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文献进一步表明,瓠在当时的食物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子立政中指出:“瓜瓠、荤菜、百果不具备,国之贫也;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东汉释名记载:“瓠蓄,皮瓠以为脯,蓄积以待冬月时用之也”。说明汉代时人们已经将瓠制成脯,当作干粮储备。在诗卫风硕人中还以瓠犀(就是瓠的种子)比喻美人的牙齿。诗经卫风硕人篇,“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说明瓠子在古人眼中不禁具有食用功能,还具有审美上的享受。葵:说文解字:葵,葵菜也。冬葵,野葵造字本义:一种高杆黄花植物的花盘,在圆盘里一排排纵横有序地结满富含油质的可食种籽;花盘终日朝着太阳。葵古代即为重要的蔬用植物,曾被称为“百菜之主”.唐以后种植渐少,明代已很少种它,已经少有人知。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明代的本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