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423583 上传时间:2019-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淝水之战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220171230196.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淝水之战一、文言基础专练(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翻译题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B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D问计于谢安,安夷然化险为夷解析:选CA项“寇”,动词,入侵,侵犯;名词,敌方,入侵者。B项“拜”,授予官职;行拜礼。C项“却”,都是动词,后退。D项“夷”,平静;平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吾其左衽矣B马倒,为晋兵所杀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C兼道就融于寿阳安棋常劣于玄D所陈策画,何可从也此亦勍

2、敌,何谓弱也解析:选DA项“其”,代词,相当于“那些”;副词,表推测语气。B项“为”,介词,表被动;动词,相当于“说”或“进献”。C项“于”,介词,用在动词后面,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介词,比。D项“何”,都是疑问代词,怎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A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 B欲不战以老秦师C栅淮以遏东兵 D草行露宿解析:选C例句,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A项“精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锐的军队。B项“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C项“栅”,名词活用作动词,设置栅栏。D项“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地里,在野外。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

3、一项是 ()例句:问计于谢安A马倒,为晋兵所杀B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C安棋常劣于玄D鲜卑、羌虏,我之仇雠解析:选C例句,状语后置。A项,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D项,判断句。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方面的谢石起初有畏惧心理,想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来拖垮前秦的军队,但是他后来听从了他人的建议,大胜敌人,振作了士气,威慑了敌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B从后文的叙述来看,谢玄要求秦兵后退以决胜负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策略。C苻坚在这次战争中表现了主观臆断、固执己见、不善于听从他人正确的建议、临阵有畏惧敌人的心理等弱点,这些都是导致他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D朱序的行为在陈后

4、呼曰:“秦兵败矣!”对前秦军队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析:选DD项中,朱序的行为起到了动摇前秦军队军心的作用,为前秦军队溃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谢玄的策略以及苻坚的错误决断。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4分)译文: (2)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3分)译文: (3)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3分)译文: 答案:(1)良家少年全部都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只是苟且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陛下的心意罢了。(2)如果能够移动兵阵稍微后

5、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来一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3)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要约束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

6、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

7、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多学一点1“即了其

8、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

9、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列举了两种情况。据此断定选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

10、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选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

11、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选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译文: 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