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368321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主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教学目标规程进一步完善: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目标,体现1、生本性:为学生学习服务;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也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动起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要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解到运用的两次飞跃,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不能代替的。2、全面性:体现三维目标;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

2、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3、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3、层次性:保底性目标;发展性目标;目标要有“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有所体现,改变差生吃不下,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从纵向来看,学生任何预期学习结果,客观上都要通过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实现,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的要求。从横向看,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在层次上是有个体差异的,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适应这种多层次的要求。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还指整个教育制度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各科教学目标、具体单元、具体课文

4、的教学目标这些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们这里的“层次性”,不是指整个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而是指在某一个特定教学目标设计和表述时,这个目标本身要反映出学习结果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又高级的工作,极富挑战性。众所周知,学习是有梯度、有层次的。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乃至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不同的教学重点,每一次设计目标,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个体,目标就会有所不同。无论是从认知规律角度看,还是从教学的现状来看,目标层次的划分是极有必要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了解(基本概念、知识基础),理解(重点概念

5、)和掌握(主要知识和方法),运用(重点知识灵活解决综合问题、实际问题的应用),评价四级递进,上级包含下级。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层次分为经历与发现两个层次。经历是通过观察、操作、参与和尝试等活动体验语文学习;发现是通过设计、研究、探索解决问题。 情感领域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态度是指个体对人、事和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倾向。态度的形成与文化传统、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关。价值观则更具有综合性,它涉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目的,并不针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价值观比态度更难测量。因为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接

6、受或拒绝来测量;而学生对一些价值观如诚实、自尊、宽容等往往不会公开拒绝。所谓差异度是指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目标,应按学生的运动经验、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富有个性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群体是动态变化的,每一届学生情况各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同一班级内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学生在学习基础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使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更具灵活性,这在课时目标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材按照难度差异设立不同的等级,并

7、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其应达到的相应等级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设置的差异度还表现在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的学习层次(如基础年级、高考年级等)上,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若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差异度,制定出的教学目标也是无效的。所以说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对学生差异的充分认识上和对教学目标的充分理解上。4、衔接性:单元整体性目标;单元目标分配到各课之中的目标;每节课与每节课之间的目标连结;关注教学目标设置的“坡度”。所谓坡度是指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来说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使具有的难度处于最近发展区。体育教学目标坡度设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因为学生的发展一般

8、经历两个水平,一个为现有发展水平,另一个为潜在发展水平。所谓关联度是指一个教学目标在一系列教学目标体系中和其他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性和贯穿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应特别重视他们之间的关联度,才能使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更具有实效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系列教学目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表现在在纵向上,体育教学目标是由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构成,各目标之间层级分明、连续递增,每一个上位目标都是其下位各层次目标的累积,每一个下位目标必是其上位目标的细化,在横向上不同的学习领域将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目标,各目标

9、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呼应。5、可测性:书面检测;情感达成;采用观察等的方式;所谓精确度是指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结果和学生行为结果的衡量条件及标准。若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确切的表达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只是使用“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的教学目标可测性、可比性都较差,就很难准确测量和评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指导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妥善组织教学过程。6、生成性:立足学校校情,使每一项都具有可操作性;“生成”与“预设”是一对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体,其对立性体现在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与“动态性和开放性”上,二者统一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发

10、展是多方面多维性、多元化的,而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来说,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充分利用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性,促使二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而预设与生成在具体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课程标准应是达成这一效果的前提或说是统摄。离了课标,刻意地追求“生成”是不足取的,那只能造成“无效”或“低效”的结果,原因是偏离了学科教育教学方向。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也常常有些始料不及的“语出惊人”东西,这些东西是否都能构成“生成性”,就需要教学者以“课标”为准绳进行甄别选择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甄别(选择)区别能否成为生成性目标的能力。由此生发出去,对学生进行发散或迁移

11、性的思维能力培养或链接延伸生成目标,以达到“非预期性”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二,教师在实际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时,即要“放的开”,也要能“收得住”,要练就在二者中驾驭自如、游刃有余的本领,以避免“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蔽病。 生成应以预设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去生成,才是较有效较可取的生成。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计生成,但不少的事实证明,教师的预计生成并非“个个皆中的”的,存在于学生间的大量信息资源、思维的活跃性等等,常使教师预计生成前的“导言”,偏离了方向,甚至有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预设性的教学目标,因而,这里有个“发散”与“收拢”的问题。生成性与预设性的教学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促进

12、学生的发展,因此,生成性的目标的生成应贯穿学科教学的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加强对每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或回顾,这样可防止有效的有意义的生成漏网。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操作方式:1、 整体进行前测,确定目标;2、 选择不同层次学生(好中差各一名)进行前

13、测,举例说明;基于课本的课外阅读;从我校学情出发,在课堂上拓展5-10分钟阅读1-2篇文章,在练习的基础上推荐阅读,与课本相关的,例如同步拓展阅读,走进名著系列,打开另一部分学生的视野。在制定教案中的目标时就有所体现,即1+1课堂“1”代表原有的目标“1”针对我校学情增加的阅读拓展,在教案中备出内容,至少花上五分钟学习。在教后记中对这部份拓展要有效果的反馈记录。同理,在各门学科中,都可以自行开发自己的1+1目标,打造1+1课堂。如:基于课本的数学生活;基于课本的科学认读组内开展“同课议标”的研讨:一名老师上课,其他老师听课,课前翻阅教材,制定自己的目标,听课时记录下自己听后认为的学习目标,再在

14、开课老师说课时与上课老师对比,认为完成了哪些目标,还需改进哪些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效果体现的如何,当堂进行检测,再进行对目标的修改,进行二次上课研讨。授课时间;授课教师班级学科课题本课体现的目标(听课者所了解到的学习目标)授课教师说课的学习目标课堂拓展的显示检测效果(采用哪种方式的即写出该方式的效果)如何改进1、1、1、1、书面1、2、2、2、2、情感2、3、3、3、3、观察3、逐步深化;1、 选择名师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研讨,即学习优案;2、 校内教师的学习目标研讨,即解读自我;3、 听课教师的学习目标,提升自我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的老师,确定目标,使每一项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使我们的目标具有个性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同课议标”的研讨,选择小的切入点,让每一位老师具有可操作性。强调从我校学情出发,低年级语文应“多读少写”,提高阅读教学,与课本结合,要大力拓展课外阅读,打造“1+1课堂”,使我们的课外阅读“走出课本,回归课本”。同时各位专家又指导了学校正在开展的“英语口语900句”活动,强调在各门学科中,要做到基于课本进行扩展,教学内容要与课堂相联系,并就我校的艺体特色建设进行了理论指导。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