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三通讲义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236068 上传时间:2019-06-1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氏三通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贺氏三通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贺氏三通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贺氏三通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贺氏三通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贺氏三通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氏三通讲义(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贺氏针灸三通法讲员:冯秋菊贺普仁简介贺普仁教授,1990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名老中医”,被誉为“国医大师“称号。贺普仁教授认为,尽管病因有七情六淫,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但在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气滞是不可逾越的主要病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故称“病多气滞“。他对传统的毫针疗法,火针,灸法,拔罐疗法,放血疗法等做了大量的挖掘,概括为微通,温通,强通三种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60年来,贺普仁教授潜心钻研针灸技法,治疗了疑难杂症。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形成 贺氏针灸三通法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的,吸收历代医家思想的精华,并融合贺老的学术经验而形成的针灸理论体系。通过仔细研究素问、灵枢可知古人

2、在论述治病的法则时强调的是通调理论,而该理论是建立在经脉对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的重要性基础上,故通调理论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法则。中华大字典中云:“痛,调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营其顺逆,出入之会。”贺氏三通法包括:微通法、温通法和强通法。微通法即毫针刺法,古人将毫针称为“微针”、“小针”,如内经所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故代表此法代表的主要工具为毫针。温通法即火针疗法,“温”代表火针的特点,即借其温热效应。强通法即放血疗法,“强”表明放血的方法使用三棱针强刺激皮肤血络,迫使其出血。“微”、“温”、“强”反应了不同的针具、施术特点以及刺激量的强弱程度。 素问.调经论

3、是内经中论述通调经脉重要性的专著,其论点是: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其所言经脉内连五脏六腑,外联身体肢节,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的运行使全身器官和脏腑,紧密的联系起来。若气血失和,则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治疗疾病应根据经脉气血虚实而调整,只有调经脉血才能治疗五脏病变。从而指出了经脉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重要性。 “三通法”进行治疗,归纳如下: 内科:关节痛,腰腿痛,痄腮sai,肾虚腰痛,阳痿,遗精,胃脘痛,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面肌痉挛,末梢神经炎,颈痛,肩痛、背痛,类风湿关节炎等。外科:乳痈,腱鞘囊肿,luo

4、瘰疬,缠腰火丹,脂肪瘤,纤维瘤,慢性溃疡如静脉炎,脉管炎等。 妇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外阴白斑等。 皮科:神经性皮炎等。 骨科:骨质增生,外伤等。 五官科:眼病,鼻衄,息肉等。贺普仁教授个人感言(1)对疾病的独特见解 病多气滞:即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血,气血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根本,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联脏腑,外联肢节,所以他是脏腑间、脏腑与体表间互相 影响的途径。如经气强盛,气血调达则生命活动正常,如邪入于络引起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气血瘀滞,产生各种病证。所以说虽然疾病千变万化,治病因素各异,但其病机均为经络不通,气血瘀滞。故法用三通。 针灸治疗关键:通:通经络

5、调:调气血 病机方面:“病多气滞” 治疗方面:“法用三通”贺普仁教授个人感言(2)谈针刺、拔罐手法 针刺手法强调重“神”,即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做到心手相合、眼心相合,这样才能达到无痛进针,是病人痛苦小,疗效高。同时练好指力、气力,把力与气运输到指尖,使气随针走,针随手入。这是进针的关键。(炉火纯青)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 多用放血拔罐,治疗多种病症。即用针具刺破人体特定穴位或部位,赶出少量血液,再施以拔罐,以拔出更多的血液的一种方法。背部放血可以调脏腑,肢体局部放血可以治疼痛、麻木等。它的治病机制为疏通经络,调气理血,促邪外出。贺普仁教授个人感言(

6、3)对疼痛的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气血运行障碍是各种治病因素导致的共同病理结果,是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素问。举痛论中曰:“寒气入经而ji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cu卒然而痛。” 贺老认为疼痛是一种感觉机能,按照中医理论,感觉属于神的活动,神由心所主,灵枢。本神中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以疼痛也是气血运行障碍传导至心而产生的感觉。中医还认为心主血脉,心与脉相通,心气将血液灌注脉道,周流全身后又将血液流回至心,故 当气血运行障碍时,心必然会有所感觉,心感觉到了这种病理变化,则有疼痛的症候产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针灸治疗疼痛通过3个

7、途径,来阻断恶性循环。(1)病因治疗:纠正和消除使气血瘀滞,运行障碍的因素。(2)病机治疗:通经络、调气血,改善气血运行障碍。(3)症状治疗:移神宁心,阻断恶性循环。其中通经络调气血是最关键。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 首先站立于桌案前待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贯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练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中指,按于桌案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

8、,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初效。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成就。顶指法顶指法: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尖相顶,紧紧扣牢,虎口成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进针主要是强调针刺前对针刺部位的按压有疏通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减少针刺疼痛的作用,准确定位有助于治疗的作用。金人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论“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出针贵缓,急则多伤。”稍后的窦汉卿著针经指南则主张“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进针时不痛,操作方便,是“得气”、“感传”或“补泻”,以及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进针的手法是值得

9、重视和讲究的。留针、出针、 留针法:根据病情、病种,分清 补泻,根据补泻决定刺激形式和留针时间的长短。补法中可留待针穴松动时出针,也可以再施予单向捻转,以待到第二次针穴松动时出针,或重复几次,亦可在针感消失时出针,此为补法。而泻法中,留针时期可间断地施以泻法的操作,直到刺激量够了,就可以出针,亦可一次给足刺激量,然后留针至针穴松动时起针。 出针法:出针又称“起针”,其手法很重要,起得好,可以使病人少受痛苦,或不受痛苦。起得不好,则易出血、肿胀、疼痛,甚至产生晕针现象。更不可粗枝大叶,起针不净,丢在病人身上。 1、起针必须聚精会神,如思想不集中,就容易丢针,或漫不经心一抽而出,引起出血或造成血肿

10、。 2、起针时,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拇食二指握住针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轻轻按揉针孔,以免出血。 3、有的穴位局部血管多,组织疏松,如头部的太阳穴、听宫、睛明、翳风、下关等穴处,起针时如不马上揉按,很容易引起血肿,这些穴位应当特别注意。 特别对于留针短,针下仍有沉、紧感觉的时候,应把针体“顺”至松动后,再徐徐出针,揉按针孔。泻法中,起针宜速,轻轻覆盖针孔即可,不必揉按。 (微通法)正确的刺激量从何而来临床症状的分析:临床上每一个病人都要按照四诊八纲进行辩证施治,根据病情久暂,气血的虚实,以明轻重缓急,确定扶正祛邪的方案,配选好适当的穴位处方。青年人以饮食所伤居多,其证多属实,用泻法,刺激量宜

11、大;壮年人以起居失宜独胜,其证多虚实夹杂,刺激量居中;老年人以七情所伤为主,其证多虚,用补法,刺激量宜轻。阴-女-血-里-寒-虚 阳-男-气-表-热-实(微通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微通法”不仅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如麻痹、慢性皮肤病、妇女病等,同时对一些急症、重症如晕厥、高血压状态、脑震荡、中风等也有起死回生之效。 “微通法”在施术时必须有极其负责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针刺刺法,对重要穴位和邻近重要脏器的部位,更要注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粗心大意,以防出现异常情况。万一出现异常情况,施术者不可慌乱,要沉着冷静,妥善处理。一般情况下只要认真负责,及时处理,多不会造成严重后

12、果。中国针灸界秘籍,贺普仁的秘方-针灸临证秘法贺普仁教授说:“一针一得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就是一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也就是说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既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因为针的刺激都要通过皮肤,穿过筋骨的间隙,不管多么高超的手法,对机体也要有些损伤。虽然针刺是一种良性刺激总是个额外的负担。因此,造成病人惧怕针灸,非迫不得已,不求治于针灸。这是值得吸取,必须加以改进的教训。贺普仁教授认为在保证临床有效基础上,尽量少配穴,这就相对减少患者痛苦,另外在进针时手法一定要灵敏,这一点对减少患者痛

13、苦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对患者有好处,同时对总结临床疗效也非常有利,能够发现有效穴和穴位的相对特异性。2.中医文献说伏兔穴 穴名:伏兔穴之名出自黄帝明堂经。别名“外勾”。 类属:足阳明胃经穴 适应证:主治下肢病症。常用于下肢痿痹,膝冷。 1.气劳,痹逆,狂邪,膝冷,手节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太平圣惠方针经) 2.主腰胯痛,麻痹不仁等证。(循经考穴编上) 3.主患风湿妇人下部诸证。(针方六集卷五) 4.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下) 5.主头重,脚气。(针灸聚英卷一,针灸大成) 6.腰胯痛,膝冷,麻痹不仁,风痹,脚气。(1957年南京针灸学) 部位:在股前外侧

14、,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线端的连线上。 取穴:阴市上3寸。 * 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是穴。(太平圣惠方、针方六集、医宗金鉴定刺灸心法要诀等) 操作: 直刺1.5寸2.5寸。感应,酸胀可至膝部。灸35壮;温灸515分针。(上海针灸)砭石保健法 伏兔穴是足阳明经穴位,这个胃经上的穴位治疗腰胯痛和骨头相关的疾病等看上去有点远。可是从中医原理上讲,这看似骨头的问题,根源却在胃,胃经能为骨骼提供滋养,所以,砭石或者点按伏兔穴对于治疗腰胯痛、腰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和保健效果。伏兔穴解 伏兔穴的伏,就是停伏、降伏的意思。兔,是卯木和风的意思。这个穴名指的是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15、到这个穴位后风停气熄,就像停伏的样子,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扎这个穴位,可以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治疗腰疼膝冷、下肢麻痹、妇科病、疝气、腹胀腹痛、瘾疹、脚气,还可以治疗膝关节炎、下肢瘫痪、麻疹、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病。温通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 (一)、火针名称的确立 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中就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记载,称之为fn燔针、cui焠刺。灵枢官针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即指火针,为火针的最早名称燔。“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中国医学大词典注:“燔针,烧针而刺之,即火针也”;“焠,火灼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其为“烧针”“温针”,是取其用火烧针,有温热作用之意。 (二)秦汉时期为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