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219314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44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目 次 1 总 则 11 总 则 1 2 基本规定 . 22 基本规定 . 2 2.1 一般要求 . 2 2.2 规划 . 5 2.3 杂散电流防护 . 6 2.4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 7 2.5 应急设施 . 8 3 限界 . 93 限界 . 9 4 车辆 134 车辆 13 41 一般规定 . 13 42 车体及内装 . 13 43 牵引和制动 . 13 44 车载设备和设施 . 14 45 安全与应急 . 15 5 土建工程 175 土建工程 17 51 一般规定 . 17 52 线路工程 . 17 53

2、轨道与路基工程 . 18 54 车站建筑 . 19 55 结构工程 . 20 5. 6 车辆基地与其他设施 21 6 机电设备系统 236 机电设备系统 23 61 供电系统 . 23 62 通信系统 . 24 63 信号系统 . 25 64 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 27 65 给水、排水系统 . 29 66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30 67 综合监控系统 . 31 68 自动售检票系统 . 32 69 自动扶梯、电梯系统 32 610 站台屏蔽门系统 33 6. 11 乘客信息系统 . 34 6. 12 公共安全设施 34 7 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 . 367 建筑防火与消防设施 . 36 7.1

3、 建筑防火 36 7.2 消防设施 36 附:起草说明附:起草说明 . . 3939 1 1 总 则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以人为本、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勘察、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测量、 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必须遵守本规范。 1.0.3 本规范是非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条件下,国家对工程建设控制性 底线要求,必须严格遵守。 1.0.4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应满足安全、卫生与健 康、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和社会管理要求。 1.0.5 当本

4、规范规定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或更严格的强制性标准规定不一致 时,应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更严格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6 当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采用的技术措施与本规范规定的措施不一致 时,或本规范无相关要求时,必须采取合规性判定 1.0.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勘察、可研和预可研、测量、设计、施工、 验收和运行维护等,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2 2 基本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一般要求 2.1 一般要求 2.1.1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应以需求为目标,应做到资源共享和方便使用。 2.1.2 城市轨道交通钢轮钢轨系统的轨道,包括有轨电车轨道,应采用 14

5、35mm 标准轨距。 2.1.3 正线运营线路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 2.1.4 为实现客流、服务水平和效率目标,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应选择 A 型车、B 型车、C 型车和 L 型车,以及有轨电车、单轨车或市域车,并确定编组。 2.1.5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年限应以建成通车年为基准年,之后应分为 初期 3 年、近期 10 年、远期 25 年,在设计工作年限内,应满足客流预测需 求,并确保正常使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要求。远期系 统设计运能(对/h)应留有不小于 10%的运能储备。 2.1.6 线路上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大于线路设计允许的最高速度;且车

6、辆设计最高速度应符合线路设 计最高运行速度。 2 当有轨电车在道路上与其他交通方式混合运行时,设计允许最高速度不 应超过道路交通法规规定的最高行驶速度。 3 在站台计算长度范围内,当不设站台屏蔽门时,越站列车实际运行速度 不应大于 40km/h。 4 列车通过站台、曲线线路、道岔区、车辆段场或其他特殊地段应规定限 速。 5 列车故障或事故状态下,在正线上的推进运行速度不应大于 30km/h 35km/h。 2.1.7 除有轨电车外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应设置安全防护系统;有轨电车工程 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司机瞭望的视觉障碍,必须设置地面边界防护标识和安 全防护措施。 2.1.8 一条线路、一座换乘

7、车站及其相邻区间的防火设计应按同一时间发生一 次火灾设计。 3 2.1.9 车辆和机电设备应满足电磁兼容要求,投入使用前,应经过电磁兼容测 试并验收合格。 2.1.10 供乘客自行操作的设备,应易于识别,并应设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当乘 客使用或操作不当时,不应导致危及乘客安全和设备正常工作的事件发生。 2.1.11 城市轨道交通的接地系统,应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使用。乘客身体 接触到的设备,其所有金属接触部分应可靠接地和有漏电保护措施。 2.1.12 城市轨道交通各场所内部空气环境、照度、室内环境污染物等进行控制 的设备设施应与工程同期建设。 2.1.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具有消防安全能力,

8、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应具 备乘客和相关人员安全疏散及方便救援的条件。 2.1.1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采取有效的防震、防淹、防雪、防滑、防风雨、防 雷等防止自然灾害侵害的措施。 2.1.15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网络应实行国家网络安全等 级保护制度。密码产品和密码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密码管理主管部门 的规定。 2.1.16 全封闭运行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公共厕所。 2.1.17 无障碍设施工程设计应列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设计。 2.1.18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应确保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应采取稳 妥可靠的通过人员安全措施和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必要时应

9、进行拆迁 或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人口稠密区域项目施工时应根据安全、环保与防灾要求 设置施工围蔽、降噪、防火与疏散等措施。 2.1.19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满足文物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 要特殊保护地区的保护要求。 2.1.2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建立完善的工程风险监测体系和管控体系,对工程 风险的警情必须及时报送和处置。 2.1.21 应按照下列规定设置轨道交通地下和地上工程安全保护区的范围,制 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监测方案: 1 出入口、风亭、冷却塔、变电所和无障碍电梯等附属设施结构外边线外 侧 10 米内; 4 2 地面车站和地面线路、高架车站和高架线路结构、车辆基地用地范围

10、外 边线外侧 30 米内; 3 地下车站与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 50 米内; 4 轨道交通过河湖、过河隧道和桥梁结构外边线外侧 100 米内。 2.1.22 未经批准不得在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内进行下列作业: 1 新建、改建或者拆除建筑物、构筑物。 2 敷设管线、挖掘、爆破、地基处理或者打井。 3 挖沙、疏浚河道。 4 其他大面积增加或者减少荷载的活动。 2.1.23 城市轨道交通应设置公共安全保护区,以及阻挡外界人、物进入的禁入 区域及防范设施。公共安全应按照区域和部位设防。 2.1.24 与列车运行有关的系统联调,应在完成行车相关区段轨道系统、供电系 统初验、冷滑试验和热滑试验合格后进行。 2

11、.1.25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投入载客运营: 1 不载客试运行的时间不少于 3 个月; 2 验收合格。 2.1.26 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及设备应进行有效的维护,确保其处于安全、可靠 和正常的状态。 2.1.27 在发生故障、事故或灾难的情况下,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或依据应急 预案进行处置。 2.1.28 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备和设施设计、技术环境变化时或遭遇重大灾 害后,当需要继续使用时,应进行技术鉴定,并应根据技术鉴定结论进行处 理。 2.1.29 轨道交通项目应明确车站出入口数量、用地控制及与周边用地、建筑、 道路结合等相关要求,且车站出入口路段应能满足客流出入和道

12、路功能要求。 2.1.30 地铁工程设计应根据远景线网规划,协调与其他线路的关系,预留续建 工程的连接条件。 2.1.31 城市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应兼顾人防要求。 5 2.2 规划2.2 规划 2.2.1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明确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 关系、发展模式和不同规划期的发展目标,提出网络规划布局以及线路和设施 等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2.2.2 交通需求分析应根据本市 5 年内的交通调查数据,分析应针对城市规划 远期和远景年的规划范围,并对客流预测进行风险分析,包括为运输能力设计 的弹性余量分析。 2.2.3 选择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远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应大于

13、 2.5 万 人次/h;选择中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远期高峰小时单向客流量应大于 1 万 人次/h。 2.2.4 线路的敷设和封闭方式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和运能需求,以及沿线的城 市土地利用规划、自然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综合确定。 2.2.5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与集约型公共交通及步行、自行车交通便捷衔接, 其项目、规模应与需求相适应,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统一规划、同期建设。新建 及改扩建车站应设置非机动车停放车位或设施。 2.2.6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施必须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同步建设。 2.2.7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应满足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 规划的需求。 2.

14、2.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统筹规划市域轨道线网,提出远景线网框架方 案。 2.2.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根据建设和运营的要求,确定规划线路、车站 和车辆基地的规划用地界线和规划控制区,明确主变电所和控制中心等设施的 用地控制要求。 2.2.10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与用地范围重叠的道路、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地 下空间开发、其它大型市政工程统筹规划,同期建设或预留建设条件。 2.2.11 城市轨道交通外部电源规划应纳入城市电力设施规划。 2.2.1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6 1 线路走向应符合主导客流方向,并应与服务水平一致。始发站早高峰发车 首站不应出现乘客满载率超过

15、70%的列车。 2 主要换乘站应结合城市各级功能中心区统筹布局。 3 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应与铁路客运站、机场、长途客运站、城市公交 枢纽等重要交通枢纽紧密衔接,统一规划。 4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和设施不得超出规划用地及范围。 2.2.13 系统制式选择应综合分析线路功能、需求特征、技术标准、敷设条件、 工程造价、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等要素,高峰小时最大断面车厢站席密度不大 于 6 人/m 2。 2.2.1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 300m 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与车站统筹规划。 2.2.15 线路区间、车站、出入口、风亭、车辆基地和其它设施的用地控制界 线,应划定控制范围。 2.3 杂散电流防护

16、2.3 杂散电流防护 2.3.1 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直流牵引供电并以走行轨作为回流导体的系统工程, 应将走行轨回流网、主体建筑结构、沿线埋地金属管线及设备设施列为重点防 护对象并建立整体性防护系统,采取杂散电流防护的技术措施。 2.3.2 杂散电流防护应列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并应在工程可 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环保、安全性比较论证与评 估。 2.3.3 杂散电流防护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工程相互协调,其他工程的设计 及施工,不得影响、减小和降低杂散电流防护的措施的性能及要求。 2.3.4 走行轨回流网应与沿线金属结构、金属管线、设备设施及大地保持绝 缘,应采取措施限制杂散电流向轨道交通外部扩散。 2.3.5 走行轨回流网应保持回流通路畅通,其纵向电阻值应小于 0.01/km。 2.3.6 杂散电流防护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极化电位正向偏移平均值应小于 0.5V。 7 2 结构钢筋对地电位高峰小时平均值应取 0.1V,或 1 小时内 10%峰值的平 均值应取 0.5V;对城市轨道交通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