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90217177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word版---辽宁省沈阳市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时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

2、荒政的救助体制。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嘉祐二年,宋仁宗下诏,今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布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与传统侧重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

3、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前者重在对各类贫穷群体的日常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后者是对诸如贫困士人、宗室、老人、寡妇等特定群体的优待抚恤,以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方式有无偿(免费发放钱米等)、有偿(平价或减价出售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收养(集中安置)、放免(减免税收和相关费用)、资助(针对特定情況的额外救助)等。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

4、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統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

5、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徽宗时,城市救助体系较全面,但宋室南渡后,国力疲弱,此方面再难有举措。B对城市“穷民”的救助政策有很多种方式,但对“贫民”的救助方式却比较单一。C传统救助与官方救助不仅救济的主要对象不同,救助工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D官僚士人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自觉参与社会救助,是民间救助的倡导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分析宋朝采取社会救助措施的原因,并点出这种救助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

6、。B文章在论述社会群体参与民间救助时,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C文章主体部分从官方救助体制和民间救助体制两方面论证了宋代城市救助的情况。D文中列举苏州城巨富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事例论述了城市民间救助有不同类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城市发展很快,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导致宋代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B宋仁宗采用设置广惠仓的方式救助城市市民,但对乡村百姓的救助却没有相应措施。C工商群体参与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是城市救助体系中的一员。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7、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5分)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鸟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却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

8、而养猪、种菜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着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脱就是在头顶写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

9、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弃,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

10、离开时心情糟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把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变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

11、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了。(有删改) 4下列对

12、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虽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却怕被人看见自己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遭到鄙视,所以不看也不喊长命“爸爸”。 C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突出了那女人的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D书店的那个微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女儿,也启发与激励了长命。 5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6小说为什么

13、要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材料一:伟大的思想开始于纸上,教育是在纸上完成的,商业是由纸质确立的,爱情是由纸质给予认定的,重要的新闻通过报纸得以传播纸在人类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几十年来,文明的进步已经尝试超越纸而拥抱一个无纸化的世界,纸迅速地被像素和屏幕替代。它应该如何立足?将走向何处?为什么做出了如此多贡献的纸张必须不断创新?(摘编自百家号鼓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无纸化世界还没到来?)材料二:(摘自无纸化时代已经开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凭证应用)材料三:我国是纸张使用大国,纸浆

14、进口量逐年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纸浆进口量高达2107万吨,出版印刷企业用纸量64299.06万令。大量消耗纸张,不仅导致成本增加,还带来环境污染问题。1万张A4纸,就是一棵100公斤的大树。近年来,我国开始在办公、交易、物流等领域推行“无纸化”,居民也习惯了电子存储、电子阅读等方式。有专家解释,“无纸化”是对“电子化”的一种通俗表达,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经历了移动浪潮、“互联网+”等技术洗礼之后的必然趋势,是信息时代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必然结果。如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习惯使用纸张,无论是订立合同还是获取交易凭证,依旧认为“白纸黑字”更可靠。同时,由于政策层面整体设

15、计不够,尤其是一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衔接。有的部门还坚守纸质办公方式,不承认其他部门提供的电子材料,要求重新提供相关的盖章纸质材料才能通过。这给办事者带来麻烦,还造成纸张浪费。纸张替代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无纸化”进程。比如,市场上有些电子书制作粗糙、定价不合理,导致公众电子阅读的习惯没有完全培养起来,不少人依然选择纸质书。有关人士表示,“无纸化”不意味着一定要取消纸张,但应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培育健康的市场秩序。“我喜欢看书,阅读纸质书感觉还是很不一样,但培养无纸化的意识和习惯也很重要。希望能加大宣传,规范市场,推动降低电子书的成本。”相关技术不够完善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信息的保密、电子签名的认定、电子发票的开具使用等,尚有拓展与改善空间。另外有人认为,电子发票技术从开始应用到逐步普及需要一个过程,眼下还属于新生事物,系统正在逐步完善。现在通过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加密和认证,可进行比对,防止发票造假;如有需要,电子发票也可以打印出纸质发票,与传统管理方式有效对接。(摘编自“无纸化”生活,你准备好了吗?,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0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