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208606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_社会知觉与归因幻灯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节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 第三节 归因,第一节 社会知觉,一 概念 二 影响因素,一 概念,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他人、群体和自己特征的认知。 基本的社会活动: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社会知觉的种类,对他人的认知:表情和行为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角色知觉:对某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二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对新觉察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

2、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人们通常会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来知觉并解释他人的行为 影响知觉的选择。 影响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从而影响对他人知觉。,(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二 印象形成的效应 三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四 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个人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景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 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刻板印象,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

3、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光环效应,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印象评价的光环效应,3、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且在人们的社会知觉中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群体 会导致社会知觉出现错误,台湾大学生对不同人种的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终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而是形成对别人总的印象,并根据这一总的印象来获得最终的行为定向。 在总的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

4、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加法模式:形成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越好 平均模式:人们根据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形成总的印象 加权平均模式: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 中心品质:在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某些特征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A 真诚(+3) 热情(+3) 聪慧(+2) 多嘴(-3) 5,B 理解(+3) 自信(+1) +4,54=1.25,42=2,加 法 模 式,平 均 模 式,A,B,印象形成中心品质的作用,四 印象控制与自我表现策略,(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5、: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方式 有效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社会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的要求,(二)印象管理策略,1.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 3.按照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投人所好,第三节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的分类 三、控制点理论 四、归因原则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归因的概念,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使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使我们对周围事物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我们能够适应世界,二 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3

6、.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1.内因与外因,行为的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和努力程度等个人所具备的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作内归因。 行为的外因是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其他人的影响、行为者所从事的工作的难度、特异性以及其他非人为的因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情境归因或外归因,2.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在通常情况下,行为的内外原因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稳定的。,三 控制点(美.罗特),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控制源有不同倾向的归因,亦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理解。即控制点。 内控者:控

7、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倾向于放弃自己对生活后果负责,控制点在个人之外的,称为外控者,四、归因原则,(海德,1958)不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凯利,1972)折扣原则:如果也存在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上的作用就被折扣了。 (凯利,1967)协变性原则: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会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玛丽发笑的情况与归因结果,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角色及位置不同,对事情看法有不同 (二)自我价值保护:对有自我卷入的事物的解释,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三)观察位置:观察事物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不同。 (四)时间因素:归因随时间流逝越来越具有情景性,社会视角对归因的影响 (尼斯伯格,1973),社会视角对 责任归因的作用(韦斯特,1975),不同条件下归因的自我保护倾向 斯奈德(1967),新获得的爱更有吸引力,十英尺,观察者,观察者,行动者甲,行动者乙,观察者,观察者,观察者,观察者,空间位置对归因的作用 (泰勒,1975),空间位置对归因的作用,有问题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