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0196724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节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幻灯片(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本章主要内容,一、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 三、社会保障相关关系,一、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古埃及宗教文献死亡之书中写到:“我给所有的饥饿者以面包,我给裸露者以衣裳”。 美国总统林肯在其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告诉世人:“人是生而平等的”。 我国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则记载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些传统思想源于人类内心深处崇高的道德准则:互助互爱,众生平等,扶贫济困,这就形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

2、能够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一、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1、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1、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天赋人权观、宗教思想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和期待,也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内在价值观念的思想源泉。,(1) 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基础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古罗马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在这本名著中,柏拉图抨击了社会的不平等,强调平等、互助、公正的社会思想;反对私有制

3、,主张财产公有、共享;提出消除贫富对立,建立一个人人享有自尊、秩序和谐、大众幸福,没有压迫和对立的理想社会。 柏拉图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思想家继承并发挥,最终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产生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莫尔于1516年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及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一书,简称乌托邦。该书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揭露和批判了不合理的制度,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财产公有、分配平均的理想社会。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摩莱里、马布利等。摩莱里的自然法典被公认为标志着空

4、想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形成为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是在19 世纪。主要代表包括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把他所理解的社会制度称为“实业制度”,把满足人民需要、促进无产者福利的提高、保证社会安宁作为社会制度的目标。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必然被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和谐制度所代替。欧文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福利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始终没有摆脱虚幻空想的性质,但其学说涉及到了国民福利、公有制、公平原则、按需分配等思想,形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深刻的思想基础之一。,(2) 天赋人权观 构成

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有力的思想渊源,无疑是“天赋人权观”。 “天赋人权”也称为自然权利,指的是人在自然状态下已经享有的权利。相对于用法律或习俗道德规定的权利,它不受任何意志或权利的干涉。是天然赋予的,不容侵犯的。“天赋人权观”的经典表述来源于美国总统林肯的著名演说葛底斯堡演说。林肯在该演说中告诉世人:“人是生而平等的。”或可直译为“人是被(上帝)平等的创造出来的。” 天赋人权观的核心是:凡人,都具有天经地义的、无可辩驳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这一内涵使得人都享有生存权成为一条社会公理。据此,林肯理直气壮的颁布了“解放黑奴法令”。人都拥有生存权这一公理,直接催生、缔造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因为这一制度

6、的首要功能,就是维护人人都有的生存权这一天赋人权。,哥底斯堡演说 林肯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今天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

7、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背景资料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当选总统后,南方各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

8、战爆发。林肯总统领导人民对南方叛军作战。1863年7月3日,联邦军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胜利是美国内战的关键转折点。哥底斯堡战役是一场流血最多的战争,联邦军共损失23000多人。四个月后林肯总统到哥底斯保战场,为这场伟大战役的阵亡将士墓举行落成仪式。这篇演说是在1863年11月19日发表的。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文学中最漂亮、最富有诗意的文章之一,通篇演讲不到三分钟。虽然这是一篇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说,但它没有丝毫的好战之气;相反的,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那些作出最后牺牲的人,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理想。在这篇演讲中,林肯提出了深入人心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口号,成为后人推崇民主政治的纲

9、领。这篇演讲被认为是英语演讲中的最高典范,其演讲手稿被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演说词被铸成金文,长存于牛津大学 。,(3) 基督教精神 互助互利,救济贫困的思想还体现在西方基督教思想中。早期的基督教社团实行财产共有、人人共享的平均主义原则,主张穷人互助、爱人如己,反对富人欺压穷人,提倡施爱与人(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人人平等、努力向善,认为互助、博爱即是善的最重要标准。以这些原则为基础,早期基督教社团开展了各种慈善活动。宗教社团的扶助,成为贫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性制度基础之一。 基督教济贫扶困的思想延续至今,且在不断发展。基督教的互助平等思想及社会救助实践,既继承了人类一以贯之的相关思想与行为,又通

10、过慈善理念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催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观念,形塑了慈善行为模式。,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纵观中国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的社会思想和言论都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和追求。,(1) 儒家的“仁政”与“大同”思想 我国的儒家传统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开创者孔子认为“天”的本质即为“仁”,“不仁”即是悖天。因此,统治者应该行“仁政”。体现在施政方针上就是要善待百姓,安抚百姓,急百姓之急,救百姓之难。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战乱与灾荒致使民不聊生的现状,提出了治理社会

11、的方案即“行王道施仁政”。对于仁政,孟子认为必须先解决鳏寡孤独问题,然后再涉及一般人民,以便有个轻重缓急。孟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的仁政社会;是民有恒产,丰衣足食的社会;是老少皆有所养的社会。 先秦末期,荀子进一步从功利角度出发解释了统治者行“仁政”的必要性,即所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以看出,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是“仁政”的基本要求之一。,大同社会是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即要社会上所有的老人能安度晚年,少年普遍得到关怀。孔子提出以财富平均的办法解决社会不均的问题。“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12、和无寡,安无倾。”大同社会是孔子对原始社会时期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怀念,为后来的许多思想家所引用发挥。 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礼记礼运篇这一儒家经典则记载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理想的最高总结。,(2) 道家的 “平均主义”与“互利互助”

13、思想 太平经这一道家经籍深入阐发了源自先秦时期的互助互利思想。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社会共有的,以维系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写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社会思想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反对财产占有,反对压迫,反对战争,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二是提倡无为而治,顺乎自然。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至治之极”的理想社会。老子的思想具有追求平等、均贫富等大同思想的一面,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所信奉。 道家的另外一个代表性人物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至德之世”。认为“至德之世”的人民无私无欲,不慕荣利,财产有

14、余,不存在私有财产观念, 也不需要有任何私有财产。消费品平均分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好而和谐。,(3) 墨家的“兼爱” 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思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也具有积极意义。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患的根源在于民众自爱而不相爱,亏人以自利。所以墨子提倡人际间的互相帮助,“兼相爱, 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向往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生产者的王国,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利的,也即墨子所说的是“兼”的关系。虽然由于现实的制约,墨子的理想社会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但他倡导的这种互济互爱的生活方式,不失为一种社会共济的思路。,(4)

15、宗教伦理与教义 两汉时期,随着外来佛教的传入和本土道教的产生,宗教思想迅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潮之一。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其基本思想打上了中国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烙印。道教主张教化世人,非常重视如何引导人们向善,如何达到太平盛世的问题。它劝导世人行善以修身,还主张审时济世,体现了其仁济苍生、广救生民的态度。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们相待应“无区别心”。佛教随否定今世追求来世,但这一追求可以通过普渡、自修、顿悟实现。无论哪一种实现形式,均以行善积德为基础。所以佛教否定今世,但不否定生命。恰恰相反,佛教高度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强调慈悲为怀。由此,放生、救生构成佛教的基础理念和行为之

16、一。佛教教导世人行善修德积福, 其教义中的普渡众生、大慈大悲、善恶报应等内容也体现了中国早期社会保障的某些思想内涵。,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和西方社会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存在着相通之处。如两者都体现出平均主义的平等观,主张生产生活资料的平均分配,反对贫富分化等。也都具有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着重解决贫困者的基本生活问题,向往理想社会中的团结、友爱、共助、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些思想都触及了维护社会公平、追求人道、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它们与现代社会保障理论构成了正统的渊源关系, 客观上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二、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从世界范围内看,现代社会保障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流派: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学派。,分类标准: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及社会福利的程度 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经济学、瑞典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