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158698 上传时间:2019-06-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课--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课 注重实践 寻求真知导学案本课考点:1、实践的含义(A)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一)考点解析1、实践的含义(A)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A)(1)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人)、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深度和广度也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给客观世

2、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同时,人通过实践活动,也在能动地改造自己,使人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方法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又称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被基本消灭的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进

3、行准备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外界事物发出的信息;人只有通过实践变革事物,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才得以暴露,反映到人脑中来。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来源上说,最终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4、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为人们获取普遍性、系统性的知识提供了经验基础。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般来说,如果将认识运用于实践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便是正确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实现实践目标的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所造成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任务,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

5、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认识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A)(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人脑对事物外部状态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

6、识开始的。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把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映象;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将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加以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它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2)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

7、间的联系所作的判断;推理,是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就是否认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唯理论就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

8、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B)(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这次飞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概括。 获取的材料必须合乎实际。材料虽多,如果尽是假象或错觉,仍然不可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来。为此,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调查研究,以保证获取材料的准确性。 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9、中去(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正确与否进行验证。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运动来说,这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6、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和无限性(B)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证明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这一个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一个

10、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C)(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人民群众通过物

11、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历史上灿烂的精神超过,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C、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表明,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要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历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附: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占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

12、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劳动知识分子)。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3、。青年学生只有到实践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青年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才能增长才干。 (二) 复习测试题一、填空题:1.认识是人脑对_的反映。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_。2.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这是一个以_为基础,从_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_,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过程。3.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_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_的物质活动。(2)实践是自觉的、_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_的活动。4.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

14、式:_、调整和变革_的实践和_。5.灵感并非是人脑所固有的,也是以_为基础的。6.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_,也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_。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仍为_。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_。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_。7.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_认识开始,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包括_、_和_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_反映外部世界,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8._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_、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_、_和_是它的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_性和抽象性。9.经验论否认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需上升到理性认识。10.唯理论否认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11.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_,必须用科学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