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114904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教学实录与分析授课教师:曲笑樱观察评述:闫 璟【准备与思考】我选择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一课作为公开课的课题出于如下考虑: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一课是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的开篇,承接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之后又引发了世界面貌的改变。可以说,工业革命引发了1819世纪整个世界生产方式划时代的大变革。因此“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起被历史学家誉为18世纪的“双元革命”。工业革命这一内容被同行们视为是世界史教学中的重点和经典课目。但教学经历与实践告诉我:要讲好这节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二是与学生联系

2、少,难引起兴趣。然而,挑战就是动力。这节课不正是我进行创新尝试的好机会吗?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我还是把目光锁定在这节课上。之后,我仔细研读了历史课程标准:讲述珍妮机发明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据此,进一步分析教科书内容与学生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三维目标。这节课的知识点初看上去很零散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同的发明家和他们的发明。如果就这么一个人一个人地介绍下去,最后让学生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总结归纳,那这节课就索然无味了。学习历史应该注重历史过

3、程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历史结论的记忆。怎样才能在抓住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上出新意呢?我认为,把零散的知识用一根主线串起来应该是一个好的选择。为此,我开始查找、翻阅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资料如全球通史世界近代史大国崛起等,还查阅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寻找初高中的衔接点。在研读课程标准解读的时候,一段话提示了我:“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其内在逻辑性强,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这场革命的深刻动因、历史条件、技术变革的顺序性。”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益成熟,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棉纺织这个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产品。棉产品的供不应求是因为传统手工劳动工作效率太低,所

4、以为提高生产效率,机器的发明成为迫切需要,第一台生产机器珍妮机就在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了。随着珍妮机和一系列工作机器的问世,解决了工作效率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动力问题。为获得持续稳定强大的动力,人们不断尝试着发明改造动力机器,终于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改造,从而成功地为机器提供了动力。而当机器有了新的动力,能够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时,交通运输问题又困扰着当时的人们,于是人们又尝试着发明新的交通工具,这就有了富尔顿的汽船和史蒂芬孙的火车。这是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性,也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不正也是我这节课的主线吗?这条主线充满了一种历史的逻辑思维乐趣,不正也是这节课的设计主旨吗?有了这样的主线

5、与主题,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这节课上我要和学生一起回到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办个袜子厂,我们的工厂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机器、动力、交通运输等,而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知识,学生在分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提升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试讲与改进】教学设计初步成形后,我在自己的班上试讲了一次,学生对相关的历史情境很感兴趣,积极探索历史真相,教学流畅,推进顺利。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总觉得这节课有些单薄而孤立,仅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对着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的课题,我琢磨了好久,怎样才能体现那场划时代的

6、革命之后世界面貌的变化呢?为了理顺思路,我再次研读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解读,考虑添加两个点:一个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个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理论对技术改进和生产提高的指导并不明显。但我们也会发现,这次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人物瓦特,他的成功与牛顿的力学原理分不开。因为在动手改造蒸汽机之前瓦特运用力学、数学、化学原理对蒸汽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包括计算了汽缸的热效率,而力学原理是他完成改造蒸汽机的科学理论基础。所以有人说“牛顿发明了一把科学的钥匙,而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我希望学生通过这个历史信息点,认识到科学可以推动生产的

7、进步与发展,而这个认识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到后面两次科技革命时更好地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我认为,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中提到的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等,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会有中英鸦片战争;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印度、拉美地区反对殖民的民族运动。然而,通过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影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选择了两则史料,按照历史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帮

8、助学生得出工业革命的四方面的影响。新的设计完成后,我走出我所在的学校,到莲湖区与同行们进行交流。【过程与观察】环节一:导入师: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开家工厂。让我们先选个能干的厂长吧。学生活动:学生表现踊跃,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最后确定王帅同学为厂长。师:王帅厂长,你要办个袜子厂,生产“帅帅”牌袜子,产品行销全国。请问王厂长:你现在都需要些什么条件才能办起自己的袜子厂呢?学生活动:学生对办袜子厂感到新鲜有趣,开始思考,并争先恐后地说:“需要钱”“机器”“工人”等等。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条件满足后建立起来的是“工厂”。(板书)但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上没有“工厂”只有“工场”(板书)。“

9、工厂”与“工场”虽只一字之差,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大家想想,“工厂”与“工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资金 工人工厂 原料 技术市场 机器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工厂”与“工场”的最主要区别。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问题由“厂长”主要回答,不周之处其他同学补充。学生对“工厂”与“工场”的不同会感到好奇:怎么就从手工“工场”转变到机器“工厂”了呢?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会从人数规模方面入手,进行思考。这里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排除错误观念,明确其区别,“工厂”是机器生产,“工场”是手工生产。师:怎样才能从“工场”到“工厂”,怎样使得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呢?这就需要通过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

10、命来完成。这次革命也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板书)。观察评述:在导入环节中,曲老师首先从现实生活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两次课堂来看,学生推举的“厂长”一般都是班级里比较活跃的、有学习历史热情且基础较好的男同学,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兴趣,也能顺利的推进课堂学习。曲老师很幽默,用学生的名字给虚拟的袜子厂起名,让学生感到很亲切,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入手,列举办袜子厂所需要的条件,再用“工厂”与“工场”的区别的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询、总结出现代意义的“工厂”与过去的“工场”的最主要区别:机器生产与手工劳动的区别。这样的求解、释疑,其实是犹抱琵琶半

11、遮面,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变革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种“半遮面”,才能提起学生向下探寻历史知识的兴趣。环节二:展开1.工业革命的开端师:(出示相关图片)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多少了解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特征是什么?生: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师:那这种变革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请大家看教科书中的第一段小字。(指导学生读书)生:英国。师:如果想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在前面所提到的条件中资金、工人、原料、技术、市场 、机器,英国具备哪些条件呢?生:因为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所以英国有充足的资金、原料和市场;因为早期的圈地运动,使得英国

12、有自由劳动力;英国的棉毛纺织业手工生产比较发达,也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师:大家谈到了英国开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已具备的条件,现在看来只缺少一个条件,而这一条件又是至关重要的,缺少的是什么?生:缺少机器。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条件分析,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回到18世纪的英国。让学生从中感受: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需求的激增,传统的手工生产已是“捉襟见肘”了,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呼唤一种新的、更快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看看机器的发明是从哪个行业开始的,进而思考为什么会从这个行业开始?生:英国的棉纺织业。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课件“手工纺纱场景图”),通过思考得出

13、认识:市场需求首先出现在棉纺织这个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同时,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棉纺织产品总是供不应求,过去的手工生产的方式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掌握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师: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生:提高生产效率。师:大家知不知道,是谁发明了第一台机器呢?(一面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一面配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珍妮机图片,并辅以文字说明“解放手的发明”;播放1分钟的动画小短片,师生一起观看“珍妮机”的工作过程)生: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师:大家留意到没有,刚才短片中提到“珍妮机”发明后一个儿童摇动纺车抵过去多

14、少个工人的劳动?生:一个儿童抵过去一百个工人的劳动。设计意图:有的同学误以为凯伊的飞梭是机器,故用图和动画短片说明飞梭只是一种劳动工具而不是机器。观察评述:历史学习实际上是个由点到线最后提升为面的过程,历史事件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的。这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环节,提高了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新生成的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锻炼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产生的问题而体会到历史知识由点到线逐渐生成的过程。这种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的原因。我们的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历史是怎样的,也应该关注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能否有效地阅读和

15、使用教科书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的问题。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材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基本材料。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中忽视教科书的情况比较普遍。曲老师很注意教科书的运用,将教师讲解分析、学生阅读和课件演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历史学习。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关注细节问题是一个亮点。历史学习既应关注宏观问题,也要关注具体细节,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风格无形中会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动画是学生非常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珍妮机动画短片的播放,一方面让学生对珍妮机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同时通

16、过对动画短片中对白的提问,考查和锻炼了学生捕捉、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些比较粗心的学生来说,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有了这次学习经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关注的。应该说这是曲老师关注细节的具体体现。师:由于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台机器,所以我们将“珍妮机”作为整个工业革命的开端。(板书: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机”的出现。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张,引发了一系列的“珍妮效应”。(出示幻灯片)看看这一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表,体会其中的内容与表述,开始时沉默不语,随后有学生回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师:引导学生分析,进而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从18世纪的60到80年代中期,各种纺织机器发明层出不穷,人们在不断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