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105781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和区域差异练习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行政区自然带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山东省青岛市AB C D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24题。分区甲乙丙地形高原、高山高原、盆地、山地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植被森林、草甸、荒漠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农业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种植业2.表中的表示()A盆地、丘陵 B平原、丘陵、高原C高原、盆地 D高原、盆地、山地3表示的气候主要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4有关表中的描述,正确的有()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借助高山冰雪

2、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A B C D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57题。5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植被B土壤 C气候 D地形6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7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读我国三大自然

3、区分布简图,据此回答810题。8图中A区与C区的分界线是()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B3 000 m等高线C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9下列地形单元不在C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10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叙述错误的是()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DC区域气候湿润,平原面积大11.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第12题。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A.有界性B.差异性C.整体性D.层次性1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A.是按照

4、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B.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C.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D.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读图,完成第1314题。13.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A.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14.影响该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 D.地形右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完成第1517题。15.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A.地形崎岖B.光照较少C.降水不足D.积温过高16.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地的发展,下列工程中

5、不能缓解上述问题的是()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C.西电东送D.北煤南运17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读图,完成第1820题。18.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19.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有广泛分布的黑土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水稻土水田水稻种植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旱地耕作业A.B. C.D.20

6、.下图中能正确反映乙图所示区域的农业变化趋势的是()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完成2123题。2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的界线是()A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等温线C太行山脉 D. 大兴安岭22造成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市场23两图文化景观反映了()A精神文化景观影响自然环境B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起决定性作用C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D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日益增强2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

7、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25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A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冰沼土灰化土红黄壤棕壤C棉花亚麻桑蚕丝剑麻D一年一熟一年三熟一年两熟26下列关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广泛和深刻,也是人口最集中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但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并不严重C青藏高寒区以畜牧业为主,风力大,气温低D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和文化滞后读“我国两

8、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2728题。27从自然条件看,两三角洲的差异是()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矿产比乙丰富C甲海洋比乙广阔 D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28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发展了()A钢铁和造船 B甘蔗种植业C淡水养殖业 D造纸和化工读右图,回答29-30题29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30地区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 ( )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洼连串 荒地多,人为影响小A B C D30读我国甲、乙两地

9、形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将下面各区域地理特征的数码代号填入表格的相应空格内。外流河内流河放射状水系辐合状水系冰川融水补给雨水补给地形区甲乙地理特征(2)两地区差异显著,国土整治的重点也不同。目前,甲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_;乙地山地丘陵地区国土整治的首要任务是_。(3)从各区域的有利因素出发,分析两地区分别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棉花生产和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原因。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4年4月19日山东新闻:我省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试点省份,自2013年4月起在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滨州两市实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材料二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

10、。(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2)比较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异同。(3)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耕地类型(4)我国目前的四座核电站,一座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核电站,一座是江苏的田湾核电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而黄河三角洲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33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都江堰和坎儿井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成功建设的水利工程。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比较都江堰和坎儿井及其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项目都江堰所在区域坎儿井所在区域所

11、在自然地理区地形区气候类型气候优势(2)坎儿井由明渠、竖井、暗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修建暗渠的目的是()A增加冰川融化量B减少水分蒸发量C减少地下径流量 D增加大气降水量参考答案选择CBDCC ADCAB BCBBB AABBB DBBBA BDCBC31、答案:(1)甲乙(2)荒漠化的防治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保持水土(3)甲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强,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层深厚,利于长绒棉生长;乙地区夏长冬暖,降水丰富,土壤发育,适宜橡胶生长。32、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2)相同点:两地都位于我

12、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形都以平原为主,都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物的生长期较长,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比较肥沃,但矿产资源贫乏。黄河三角洲位于我国的暖温带,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盐碱化较严重,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3)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粮食作物小麦水稻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耕地类型旱地水田(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本地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站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33、答案:(1)比较项目都江堰所在区域坎儿井所在区域所在自然地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形区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优势水热充足光热充足(2)B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