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6KB
约7页
文档ID:90102425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_第1页
1/7

建立数据集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学院: 一、 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2.4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Stroop 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 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不一致概率是75 %当在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了典型的Stroop 效应。

该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出现Stroop 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出现典型Stroop 效应2.5情绪 Stroop效应范式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是当前Stroop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二、 最新研究《面孔- 词Stroop 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研究》——程春波&黄宇霞. 心理科学: 2013, 36( 4) : 822 - 8261. 概述经典Stroop效应实验中,词义信息会对颜色加工产生干扰( Stroop,1935) ,但被试对词义信息的判断却几乎不受字体颜色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经典色-词Stroop 范式研究中被称为Stroop 不对称效应( Stroop asymmetry)面孔-词Stroop 范式是应用于情绪冲突研究的一个较新的实验范式,它使用的刺激是由情绪面孔和情绪词组成,情绪面孔和情绪词所携带的不同情绪信息组成了一致、不一致和无关等条件在面孔表情判断任务(面孔任务)中,情绪面孔为目标刺激从而需要忽略情绪词,而在情绪词判断任务(词任务)中则相反。

Egner等人(2008);Zhu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面孔任务和词任务中都出现了Stroop 效应,这似乎意味着在面孔- 词Stroop范式中可能并不存在传统色- 词Stroop 范式中的Stroop 不对称效应情绪面孔与情绪词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刺激,其信息加工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所以目标刺激呈现时长可能会对面孔-词的冲突产生影响,即呈现时间有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先前的研究均未对呈现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加以关注,在先前使用面孔-词Stroop 范式的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不尽一致之前的面孔- 词Stroop 范式研究中的“面孔任务”的研究中,当呈现时间或最长呈现时间为250ms,或者一直呈现直至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 Osinsky et al.,2009) 时都出现显著的Stroop 效应;而研究中使用“词任务”的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如在Zhu 等人( 2010) 的研究中最长呈现时间为1000ms 时,在“词任务”中发现了Stroop 效应;而在Ovaysikia 等人( 2011) 的研究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为250ms 时在“词任务”中未发现Stroop 效应基于前述内容,研究者推测在面孔- 词Stroop 实验范式中可能存在Stroop 不对称效应,即Stroop 效应可能只出现在“面孔任务”中;另外,即使在“面孔任务”中,刺激呈现时间也可能是影响Stroop 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该研究中的刺激分别采用150ms 或1500ms 随机呈现,并要求所有被试都完成“面孔任务”和“词任务”,以探究在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是否存在Stroop 不对称效应及呈现时间这一因素对Stroop 效应的影响2. 实验内容2.1被试实验被试为来自某所大学的26 名正常大学生( 10 名男生,16 名女生)2.2材料实验使用的情绪面孔图片选自中国面孔表情图片刺激库( 王妍,罗跃嘉,2005) ,包括10 张恐惧面孔图片和10 张愉快面孔图片,每种情绪图片中男性面孔和女性面孔各半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将情绪词“愉快”和“恐惧”用红色字体置于面孔中央,构成复合图片( 如图1) ,从而使情绪面孔和情绪词在情绪效价上一致或不一致图片的大小为5cm × 7cm,情绪字的大小约为1.5 cm × 1.5 cm图1 实验流程图2.3程序实验包括四个block,其中两个“词任务”和两个“面孔任务”在“词任务”中要求排除面孔的干扰对词进行判断,当词为积极词和消极词时分别对应“F”和“J”键,被试按键进行反应;在“面孔任务”中则排除情绪词的影响对面孔的效价进行判断,分别按“F”和“J”键进行反应四个block 的呈现顺序使用ABBA 和BAAB 的方式在被试间进行平衡。

每个block 共80 个随机的试次,其中40 个为一致,40个为不一致,每张复合图片在每个block 中分别以150ms 和1500ms 的呈现时间各呈现一次每完成一个block,被试可以作简短的休息在每个block 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简短的指导语,要求被试对面孔表情进行判断或对情绪词进行判断在实验开始时,会呈现一个注视点,呈现时间为400ms,然后会呈现空屏,呈现时间为400-600ms在空屏之后,会在屏幕中央呈现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ms 或1500ms之后会在屏幕中央呈现“?”,此时被试需迅速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如图1) ,之后1800 - 2300ms 后开始下一个试次3. 研究结果3.1结果本实验为三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对正确率和反应时采用ANOVAs 分析: 2( 任务: “词任务”vs. “面孔任务”) × 2( 一致性: 一致vs. 不一致)× 2( 呈现时间: 150ms vs. 1500ms) 在正确率上,三个因素各自的主效应均十分显著( p <0.01) ; 任务和一致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 1.25) = 22. 805,p <0.01 ) ; 呈现时间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 F( 1.25) = 7.755,p <0.05) ; 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1,25) = 2. 399,p = . 134) 。

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面孔任务”中,一致性条件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 F( 1,25) = 19.302,p <0.01) ,即出现Stroop 效应; 但在“词任务”中,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F( 1.25) = 2. 69,p = 0.113) 在反应时上,三个因素的主效应均显著( p <0.01);任务和呈现时间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F( 1, 25) = 21.075,p <0.01) ; 任务和一致性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十分显著( F( 1,25) = 9.902,p <0.01) ; 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显著水平( F( 1,25) = 4. 259,p =0.05) 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150ms 时,与“面孔任务”相比,“词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更小( F( 1,25) = 23.09,p <0.01) ;1500ms 时,“面孔任务”与“词任务”之间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F( 1,25) =0.02,p = 0.903) 另外,在“面孔任务”中,一致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低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F( 1,25) = 20. 69,p <0.01) ,出现显著的Stroop 效应; 而在“词任务”中,却未出现Stroop 效应( F( 1, 25) =0.50,p =0.487) 。

进行简单的效应分析: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ms 时( 如图2) ,在“面孔任务”中观测到一个显著的Stroop 效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地小于不一致条件( F( 1,25) = 41. 32,p < 0.001);然而呈现时间为150ms 时在“词任务”中却未发现Stroop效应,在“词任务”中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F ( 1,25 ) = 0. 11,p=0.741) 表明在呈现时间为150ms 时,情绪词加工能够显著的影响到情绪面孔加工,而情绪词的加工受到情绪面孔的影响却极小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间为1500ms 时,在“词任务”中同样没有观测到显著的Stroop 效应,一致条件下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相近( F( 1,25) =0.72,p =0.403) ; 与150ms 呈现时间条件下不同的是,在“面孔任务”中的Stroop 效应在1500ms 条件下时并未显现,一致条件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 F( 1,25) =0.75,p =0.395) 图2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正确率3.2结论在“面孔任务”中,当呈现时间为150ms 的条件下,出现显著的Stroop 效应,情绪词显著地影响情绪面孔加工;而在“词任务”中,无论是在较长的呈现时间( 1500ms) ,还是在较短的呈现时间( 150ms) ,均未发现Stroop 效应,即情绪面孔不会对情绪词的加工产生影响。

原因解释:面孔任务中,被试需将情绪信息转换成相应的言语信息,该过程比简单地知觉到情绪信息的过程复杂得多,而且很容易受到言语信息的影响在词任务中,言语信息( 情绪词) 进行判断较为直接,同时由于被试对视觉的面孔信息的抑制,情绪信息转换为言语信息非常困难,很难对词语加工产生影响虽然在“面孔任务”中目标刺激呈现时长为150ms 的情况下我们发现了显著的Stroop 效应,但当目标刺激呈现时长为1500ms 时并未发现情绪冲突效应原因解释:刺激呈现时间足够长,在刺激消失之前被试已经对目标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对冲突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做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