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77939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三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教程中国国土统治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列表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地域差异:,特别提醒 (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2)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结合图示分析如下: 水平分异 青藏高寒区剖面图,垂直分异 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3)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差异:它们是草原植被的三种类型。其中草甸草原是草原中最喜湿润的类型,分布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400毫米之间,包括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荒漠草原则为草原中最旱生的类型,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50毫米200毫米之间的地区;典型草原(又称干草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类型。,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3.列表比较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特别提醒 (1)在经济全球化和

2、区域经济合作加快的大背景下,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地理意义为:有利于港澳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扩大内地省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区域内不同地区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2)珠三角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是: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工资水平较高;地价较高。,(3)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中部崛起对东部发展与西部开发的意义为:为东部提供广阔的市场,为东部提供能源及原料,为东部西进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西部提供商品粮,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发挥制造业优势,为西部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设备,为西部特色经济发展提供市场及交通。

3、(4)从国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角度,中部崛起的措施为:节能减排,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5)天津在滨海新区发展新兴工业有利的区位因素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机构密集,有人才和科技优势;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优越;消费市场广阔,地价较低,有优惠政策。 (6)长江三角洲的国际投资额1990年至今占全国比重不断攀升的原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有科技和人才优势;浦东新区建设,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国家政策支持;经济腹地广阔。,(7)珠江三角

4、洲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展经济条件的差异为:20世纪90年代前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产业转移及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当地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20世纪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再次腾飞,得益于该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水平提高。 (8)从地理角度考虑,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发展经济的劣势为:珠江三角洲科技力量、大城市依托作用、经济基础、经济腹地不如长江三角洲。,(9)珠江三角洲将低端产业进行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产生的影响为:低端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球江三角洲地区承接新的产业,并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

5、进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水平提高,但也会对这些地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10)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 移地的原因为:广东北部距离珠江三角洲较近;广东北部劳动力价格低廉,房租地价相对便宜;广东北部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且当地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优化了投资环境;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需向外转移。,(11)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表现为: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质型”缺水日益严重;噪音污染日益加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12)珠江三角洲地

6、区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原因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有优惠的政策;靠近港澳,为著名的桥乡,可就近接受港澳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迅速发展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13)“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为:区域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水平低;物产丰富,生物资源种属繁多;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与东盟国家结合部;经济圈内广东,广西和越南诸多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以大中城市和产业为依托的经济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例1】 (2009天津5月)下图图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回答(1)(3)题。,(1)甲所在商品粮基地

7、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 A地形崎岖 B光照较少 C降水不足 D积温过高 (2)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地的发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缓解上述问题的是 ( )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 C西电东送 D北煤南运,(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解析】 本题组以四幅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方面的差异,难度不大。甲所在的商品粮基地为成都平原,光照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乙所在工

8、业基地为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制约其发展,水资源充足;四川盆地酸雨严重。 【答案】 (1)B (2)A (3)A,【例2】 (2009广东广洲5月)下图为我国2007年某经济作物年产量分布。读图回答(1)(4)题。,(1)该作物产量前五位的省(区)的简称为 ( ) A新、鲁、豫、冀、粤 B新、豫、冀、川、浙 C新、鲁、冀、甘、闽 D新、鲁、豫、冀、鄂 (2)该作物是 ( ) A甘蔗 B甜菜 C棉花 D大豆,(3)省区该作物单产高于省的优势气候条件是 (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风能 (4)2008年底至2009年初,图中省连续104天无有效降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50万亩,

9、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作物是 ( ) A水稻 B春小麦 C玉米 D冬小麦,【解析】 第(1)题,可用排除法,因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有4个省份,年产10万吨以上还有6个省份,那么选项中只要有年产量10万吨以下的,就必须排除。第(2)题,该作物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可排除热带、亚热带的甘蔗,中温带的甜菜,以及主产区在东北黑龙江的大豆。第(3)题,新疆的长绒棉单产高于河南省棉花单产的主要优势气候条件是光照充分。第(4)题,河南省是我国粮食大省,其夏收作物冬小麦在经历冬春连旱后,损失巨大。 【答案】 (1)D (2)C (3)A (4)D,【例3】 (2009山西太原)产业转移是企业将生产的部分或全

10、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一般分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下图是珠江三角洲两次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接纳香港转移的产业类型。 (2)说出珠江三角洲第二次产业转移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简要说明珠江三角洲第二次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区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类型、时间,以及转移的原因、影响,是一道富有时代气息的经典题型,难度不大。第(1)题,比较香港与珠三角当时的发展差异即可回答;第(2)题,一个地区的产业转移一般伴随着新产业的升级,从而使原有的较低的产业转移出

11、去;第(3)题,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会减轻移出地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答案】 (1)劳动密集型产业。 (2)表现: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相邻劳动力低廉的东部山区或泛珠三角地区。 原因: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水平提高,生产成本上涨,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交通拥挤、土地紧张、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3)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提高。,【例1】 (2009安徽)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

12、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完成(1)(2)题。 (1)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2)表中、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 ( )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A B C D,【解析】 第(1)题,遥感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等特点,能快捷、高效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故选项A正确。第(2)题,根据题干可得出安徽省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在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比重最大。其次山地、丘陵合占42.3%,林地面积也应较大。再次是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总结表格中数据可以判断中土地利用

13、类型结构正确。 【答案】 (1)A (2)B,【例2】 (2009四川)根据下表资料,回答(1)(3)题。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1)表中、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 A川、黑、苏、陇 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 (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 A耕地面积比小,因此,山区面积比大 B水资源总量比多,因此,年降水量比大 C木材总蓄积量比少,因此,森林覆盖率比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比大,(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省(区)东部

14、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解析】 第(1)题,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山区森林茂密;黑龙江地广人稀,耕地广阔,降水较多,湿地面积大,森林广布于小兴安岭等山区;江苏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平原地形为主,木材蓄积小;甘肃地处内陆,水资源贫乏,经济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综上,可知A项正确。第(2)题,某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与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之和为1,据此可推知D项说法正确。第(3)题,省为甘肃,该省北部主要为河西走廊地区,该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故选D。 【答

15、案】 (1)A (2)D (3)D,【例3】 (2009江苏)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B区域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 资金 劳动力 技术、管理 原料、燃料 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图表能力。由题目和图表提供的有效信息可得出A、B两区域发展经济的各自相对优势;A区域位于沿海,则海陆交通便利;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多,劳动力素质高;GDP是B区域的三倍,城市化水平是B的两倍,得出其经济发达;每单位GDP能耗低,反映出A区域的科技水平高;从产业结构比看出其产业结构已较成熟合理。B区域:由表内得知,其劳动力丰富,煤铁资源多,人均耕地多。,(2)A、B区域合作发展,相互间的要素流动促使各自扬长避短,故A区域流向B区域的应是人才、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B区域流向A区域的则是剩余劳动力和矿产资源。(3)A区的资金和技术流入B区后,带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