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68346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三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学案教程3单元m2014高三高考2演示文稿(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高考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 (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等国开始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加紧对外扩张。 主要原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 。 a.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b.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 (2)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 (3)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上海,工业革命,禁烟运动,2.马关条约与以往条约相比,体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2、,(1)马关条约规定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体现出资本输出的要求,反映出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2)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款单位为亿,反映出列强侵略胃口加大。 (3)马关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多分布在长江沿岸,反映出外国侵略势力向内地延伸。,2012大纲全国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但海关进口

3、税则则由国民政府自己确定税率,这就废止了南京条约关于关税税率的规定。,2012朝阳模拟“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A,【解析】从材料“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可知应该是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开辟为通商口岸,这就打破了以前的朝贡贸易,也打破了由“十三行”统一对外贸易的形态,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所以正确选项为A项。

4、,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1)阶段特征 侵略方式: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为主要手段。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2)影响 政治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上:国门被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2.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阶段特征 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实行宗教侵略、奴化教育。国家:除英法等国外,后期德日也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2)影响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经济上:严重摧残

5、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思想上: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 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2012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英国联合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6、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了“最惠国待遇”,A项不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置的,排除D项。,2012南昌调研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C,【解析】从“20世纪的大幕拉开”“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列强

7、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11新课标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命题走向1 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末期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由

8、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B,分析评价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题型特点:此题型加强了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技法: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

9、,同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和区别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材料主张对中国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体现这一要求的是辛丑条约中“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的条款,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所述条约均不涉及对中国进行军事占领的内容。,2012重庆文综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命题走向2 以新史观考查

10、史论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D,从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冲突和碰撞的视角看两次鸦片战争 在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睦邻友好的形象矗立在世界舞台。西方列强在这两次侵略战争中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市场的愿望。这两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反映出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的农耕文明受到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一、选择题,1.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

11、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2.“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处的“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B,A,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

12、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5.列宁说:“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么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材料中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D,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

13、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事力量和经济力

14、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表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

15、历史教训,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温馨提示:复习至此,请做练案6 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于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1.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是什么?其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资本主义,反封建,2.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和历史意义各是什么?,(1)条件:社会根源: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的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