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89966804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四章 圆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课题: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课时 1 课 时教学设计课 标要 求 知道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教材及学情分 析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本章是在学习了这些直线型图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一种特殊的曲线圆的有关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尤其是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归纳的数学思想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章的学习是高中的数学学习,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学习的基础性工程学情分析: 2、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但学生的基础较差,中等、差

2、等生较多,优等生较少。课堂上,多数学生表现欲不强,发言不积极,怕回答错问题;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几何证明题中,不会抓住已知条件进行论证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学生实践、探究、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同心圆的概念2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知道经过一点或两点可作无数个圆重点 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难点经过两点作圆时圆心的分布教法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引导启发法 练习法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一、导入:一、导入新课:问题 我国射击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屡获金牌,为祖国赢得荣誉射击靶的

3、示意图是由许多同心圆(圆心相同、半径不等的圆)构成的你知道击中靶上不同位置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吗?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教学过程 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2、探究一个点、两个点能否确定一个圆二、新课教学1解决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回答,引导学生可分几个区域进行计算成绩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点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呢?我们知道,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跟离都等于半径如图,设O的半径为r,点A在圆内,点B在圆上,点C在圆外容易看出:OAr,OBr,OCr 反过来,如果OAr,OBr,OCr,则可以得到点A在圆内,点B在圆上,点C在圆外设O

4、的半径为d,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知道了这三种位置关系后,我们就可以回答击中靶上不同位置的成绩是如何计算的了射击靶图由内到外分成几个区域,这些区域用由高到低的环数来表示,射击成绩用弹着点位置对应的环数表示弹着点离靶心越近,它所在的区域就越靠内,对应的环数也就越高,射击成绩越好2探究:我们知道,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以作一个圆经过一个已知点A能不能作圆,这样的圆你能作出多少个?经过两个已知点A,B能不能作圆?如果能,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1)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

5、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最后明确:(1)因为作圆实质上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要经过已知点A作圆,只要圆心确定下来,半径就随之确定了下来所以以点A以外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所连的线段为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2)已知点A、B都在圆上,它们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因此圆心到A、B的距离相等根据前面提到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则圆心应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取一点,都能满足到A、B两点的

6、距离相等,所以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到A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解释射击运动员的成绩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三、练习:3、 练习: 3、o的半径为10cm,根据下列点P到圆心的距离,判断点P和o的位置关系: (1)8cm (2)10cm (3)12cm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1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d,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圆外

7、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r2经过一点或两点可作无数个圆作业设计绩优学案:p89页 1、必做题:18题 2、选做题:9题教学反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

8、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招待,款待B臣请就汤镬就:受,接受C间至赵矣间:小路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或:有的人【解析】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B.C.D.【解析】D项都是介词,因为。A项,副词,就/连词,却;B项,连词,表并列或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个事。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蔺相如思想性格的一项是(A)A足智多谋,勇敢无畏B足智多谋,儒雅有度C勇敢坚强,不屈不挠D善于言辞,足智多谋【解析】该段文字主要突出蔺相如有勇有谋。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

9、的一项是(C)A秦王“设九宾礼于廷”接见蔺相如时,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B蔺相如认为秦国只要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就肯定能得到和氏璧。C秦王身边的大臣认为只要杀掉蔺相如就能得到赵国的和氏璧。D秦王认为杀掉蔺相如,不仅得不到和氏璧,而且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解析】C项,无中生有,不合文意。5翻译下面的句子。(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文: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译文:最后,(秦王)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行完大礼才让他回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

10、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与比,哪一个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通过、经由。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相与:互相

11、支持。【解析】“相与”在这里应解释为“彼此”。7下列对“之”和“而”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解析】代词,我,代词,代这种情况,表转折,表顺承。8蔺相如是如何说服舍人的?他退让的原因是什么?“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答: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如的启发式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解析】抓住文中几个关键的语句,如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进行概括提炼。9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呀。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