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9596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程专题一2讲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2讲 考点综述,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表现、经济领域的各种制度、政策及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特点;商业发展特点、影响;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点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第2讲 考情报告,第2讲 专题备考引擎,第2讲 专题备考引擎,考向预测 (1)本专题中的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思想和政策、商业发展表现、特点及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影响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仍可能会从考查古代经济发展对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特征影响的角度命制非选择题。 (2)命题可能会从古代农业、

2、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联系角度命题,注重对经济政策的理解,认识归纳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命题会依据热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三农”问题、粮食生产状况问题等,从古代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必要性。,第2讲 专题备考引擎,备考策略 (1)复习古代农业时,抓住一条线索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化、小农经济的产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进行梳理主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认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伍的历史渊源。 (2)复习古代手工业,要抓住一个核心

3、:官营手工业。两个演变趋势: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逐渐被打破;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到明朝中期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地位;三种行业(冶金、制瓷、纺织)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综合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因素。,第2讲 专题备考引擎,(3)列表法梳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综合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运用文字图表材料,分析商业发展对古代城市布局、职能及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综合分析政府商业政策对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理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4)抓住三种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

4、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两个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政策)进行列表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兼并现象及影响;分析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第2讲 专题网络构建,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1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为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经济经营模式和剥削方式的变化。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5、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2影响 (1)积极影响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

6、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1 2011山东卷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1 B 【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

7、变式题 B 【解析】 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脆弱性,破产的农民容易沦为盗贼,所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及成就,1特点 (1)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明朝中期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金

8、业、制瓷业、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宋代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中心也在北方;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手工业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集中在冶金、纺织、制瓷三个方面。,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2 2011浙江卷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

9、的是( ) A B C D,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2 D 【解析】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及地理位置可以容易地选出D项。,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题干材料并不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B项不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C项不正确;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是“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正反映了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

10、可推断A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 古代商业发展特征及城市发展的特点,1.商业发展的特征 (1)从西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晓市、鱼市,夜市更加兴盛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

11、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看,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3 2011天津卷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12、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3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二是要迁移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B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手工业;C项出现于明朝末年; D项出现于春秋时期,故排除。,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 A 【解析】 从商品交换的物品看,有蚕桑、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这些物品多是服务农耕的,故正确;从时间与地点来看,“以二月二

13、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说明正确;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项。,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四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变,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4 2011海南卷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例4 A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

14、商政策的评价。从材料可知,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但“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第2讲 重点要点探究,变式题 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习,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答案为A项。,第2讲 时政热点链接,热点视角 当前国家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变,继续重视“三农”问题,命题可能从

15、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实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和启示。故古代经济结构特点、经济政策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视角1:对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考查。 视角2:考查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理解古代以农立国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 视角3: 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影响,理解古代土地制度问题与民生问题的关系。,第2讲 时政热点链接,热点演练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16、”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第2讲 时政热点链接,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精耕细作技术的理解。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A项符合题意。,第2讲 时政热点链接,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第2讲 时政热点链接,2C 【解析】 材料反映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必要的基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