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471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三高考总复习历史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教程13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演示文稿(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政府政策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随着中国民主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

2、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衣着改革:“竞尚洋装” (1)原因: 鸦片战争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19世纪中叶,传统思想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晚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3)影响: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人

3、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 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旗袍。 3.陋习革新:“断发易服”与不缠足运动 (1)出现原因: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刺激; 先进人士和政府的推动;,体现出鲜明的政治色彩。 (2)“断发”运动: 1910年,清政府发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不缠足运动的发展: 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 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康广仁等在广州积极推动,并逐渐推广,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4.饮食求异:“异味争尝” (1)传

4、统饮食文化变化的原因: 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但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2)传统饮食文化变化的概况,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些西菜馆,以异国风味、环境优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招徕顾客。 七八十年代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日常食品发生的嬗变:张裕葡萄酒公司开使用新工艺技术、大规模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来品相继传入后,华资开办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

5、共场所。 5.住房趋新:洋房与里弄 (1)西式建筑的出现 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上海、汉口、南京、福州等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大城市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较突出。 (2)中国近代住房的特征:洋房和里弄并存,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融合。 6.礼仪变化:礼仪的革新 (1)日常礼仪 中国古代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2)婚姻风俗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变革情况: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

6、和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几乎没什么变化。 (3)丧葬风俗: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2010广州模拟)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 B. C. D.,解析:“抗美”是建国初的抗美援朝;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19661976十年文革所以,D项正确。,【答案】D,(2009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

7、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

8、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析:本题主要从近代历史上社会生活中婚姻观念的变化来考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以及考生情感观念的价值体现。试题设计较好,既有(1)、(2)问,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也有第(3)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很好体现了高考考试目标的要求。,【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

9、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考点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近代交通的变化 (1)铁路的发展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开通。 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到1911年,全国铁路

10、总长约4800千米,但其中90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民国以后,虽然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进入正轨。 (2)水运与航空的发展,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 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截至解放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航线总里程近8万千米。 2.中国近代交通

11、发展的特点、成因 (1)特点: 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列强加紧侵华的背景下进行的,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一开始就受到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在地域上、城乡间发展不平衡。,(2)成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列强为维护和扩大侵华权利,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运输;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近代通讯的发展 (1)邮政事业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

12、脱离海关。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2)电讯事业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数年后,电报线遍及各省,民用电报也普遍开展。 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导致电报事业发展缓慢。 4.新式交通和电讯事业的影响 (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5.影响中国近代交通

13、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6.中国的交通、通讯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1)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既是中国落后的标志,又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限制了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无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的传入,使中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便

14、利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010江西瑞昌模拟)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 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 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 理仓储堆栈,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能获取的 信息是( ) 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 A. B. C. D.,解析:轮船招商局的出现标志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所以是对的;由“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可知是正确,的;中国新式交通的出现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

15、下产生的,故是对的;与题干没关系,也不符合史实,要排除。,【答案】 A,(2009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歌唱二郎山 材料三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