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995245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报告篇一:完美主义研究综述c 论文分类号:B84 密级:无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学 生 姓 名: 年级 班: 指 导 教 师: 学 院、专业: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学专业 20XX年 4月 4日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作者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分类号:B84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完美主义的定义、结构、形成等几方面,探究完美主义的心理特质,回顾了临床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完美主义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心理病理学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erfectionism is reviewed in it

2、s concept, dimensionality, reason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linical perfectionism and psychopathology. Based on it,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area. Key word: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psychopathology 一、完美主义之定义 根据DSM-和CCMD-3中的分类,完美主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虽然

3、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的定义有以下的核心组成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论和研究结果上都存在较大分歧,大体可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特质,另一派则以两分法看待完美主义,认为完美主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一)完美主义消极特质论此派在早期的研究中重视挖掘完美主义的定义及内涵,其中的代表人物有Burns、Pacht、Weisinger和Lobsenz等。至

4、90年代则重视从多种维度看待完美主义构成,并重视发展有关的测量工具。近年来此派的代表人物有Frost、Hewitt和Flett等人。Burns指出,完美主义者存在的两种心理歪曲:一是教条地认为消极事件将来还会重复出现;二是饱受“应该”原则的折磨:应该更好、应该不生气、应该与众不同等。Pacht指出:“完美主义者为自己树立了高得不能现实的目标,于是不断地被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挫败。Weisinger和Lobsenz认为,完美主义者如果没能达到预期的完美,就会觉得失败了;如果达到了预期,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他没有衡量努力和成功的客观标准,也没有体味成功的机会。完美主义者

5、往往采用被Burns称为“全或无”、被Barrow和Moore称为“圣徒和魔鬼”、而被Pacht称之为“上帝和渣滓”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他们只能看到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正确”、“成功”;要么就是“错误”、“失败”。Frost 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二)完美主义两分法正常的与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这一派认为,完美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H

6、amachek把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和神经质的两种,他认为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促使人们为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来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个体;正常的完美主义者允许自己在自我评价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不期待自己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现完美,能建设性地应付自卑感;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正好相反,他们在每种情境下都为自己设立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标准,一直被自卑感所压迫而不是被挑战所激励。Ashby和Kottman发现有高自卑感和低自卑感的完美主义,高自卑感的人会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困扰,而有较低的自卑感的人正常、积极地追求完美,表现出的心理困扰较少。他们把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定义为因追求完美而表现出过

7、分的情绪痛苦的人。分析上述两派观点对完美主义概念的定义,可以发现,第一派所说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第二派所说的“神经质的完美主义”。二、完美主义的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尽管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存在分歧,研究者们对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基本相似的,即:完美主义是习得的,主要来自童年期与父母的互动关系。Pacht观察到,完美主义者常常以为:“如果我过去表现得再完美一些,父母是会爱我的。”他们在成年以后还会努力追求达到某种完美,以得到奖赏,即父母的爱。Hamachek认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产生于两种童年期的情绪环境,一种是父母从不赞同或者表扬不一致,这样子女就不知道如何取悦父母;另一

8、种是父母有条件地表示赞同,即只在子女做得完全正确时才给予表扬。Rice、Ashby和Preusser的研究指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较之于正常的完美主义者,更容易认为父母较少鼓励自己。Blatt从客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了神经质完美主义的形成。他认为这种完美主义者有严重的自我批评倾向,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曾过分左右他们的行为,并阻止他们自信、有个性的行为。这种与父母客体关系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种内化的自我批评,导致了抑郁。Stober建议把“父母的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结合起来命名为“无情控制”,它与完美主义总分相关,并且母亲比父亲更有影响力。Kawamura, Frost和Harmatz的研究表明

9、,子女所感知的父母的严厉和权威主义与子女在FMPS的“担心出错”这个维度上呈正相关。父亲的权威主义态度与子女的“行为的疑虑”有比较强的正相关。Ablard和Parker发现,那些父母对其持有成绩目标的儿童比那些父母对其持有学习目标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神经质的完美主义。总体看来,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可能是造成子女完美主义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及冷漠拒绝。三、完美主义的结构Hewitt和Flett从完美主义的取向上区分出三维度: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它们的区别在于完美主义所指向的客体,但共同本质都是消极的。SOP是指强加给自我的过高

10、的标准; OOP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对他人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SPP是指完美主义者要去迎合社会或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认为自己必须达到这些期望才能赢得赞赏和接纳。Hewitt和Flett制订了测量这三种维度的完美主义问卷并发现, SOP与心理困扰的相关很微弱,OOP虽与“责备他人”等人际交往问题有关,但与焦虑、抑郁等指向自身的心理困扰大多没有显著的相关,只有SPP才与多种心理困扰呈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正相关。这提示社会规定性的完美主义是消极完美主义的主要成份。Frost等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多维度完美主义”的概念,并确定了六个维度: 担心错误,即对错误的消极反应,把错误

11、等同于失败,并认为失败后将失去他人的尊重; 过高的个人标准,即对自己要求过高,并且这些要求在自我评价中占了过分重要的比重; 父母的期望,即认为父母为自己设立了非常高的目标; 父母的批评,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 行动的疑虑,即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怀疑; 条理性,即对秩序、条理和整洁的强调。在多维度概念的基础之上, Frost等编制了“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并得到了广泛运用。四、完美主义与心理病理现象之间的的关系不少文献都记载了完美主义和许多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进食障碍、抑郁、强迫症、焦虑、惊恐发作、周期性头疼、性功能障碍、A型行为、酒依赖、强迫型人格障碍、吗啡成瘾、儿童腹痛

12、、溃疡性结肠炎等,下面将对目前研究较多的几个方面内容分别进行论述。(一)抑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与完美水平存在正相关,频繁的“完美思维”是解释沮丧的独特变量。Hewitt等人对学生和临床样本进行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完美能预测抑郁症状水平的增加。社会取向完美与抑郁有最显著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强烈需要获得赞美,害怕消极评估,把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作为完美的标准之一,当个体不能控制外部环境,就会产生抑郁。在进一步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和正常人的完美主义研究,以及对单向抑郁症、双向抑郁症和混合型精神病人的研究中都发现,自我取向完美是抑郁产生的易感因子,能预测在成就压力下的抑郁,但自我取向完美

13、在临床样本上与抑郁相关,在学生样本上与抑郁无关。而Chang和Rand对大学生的研究却发现社会取向完美才是抑郁的易感因子,可见,对于究竟是完美的哪个维度才是抑郁的易感因子还需要进一步验证。Hart等人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自我取向完美与低自我效能感相关,低自我效能感与低自尊和缺乏对结果的控制能力相关。研究还发现,低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取向完美共同作用,预测了更高的抑郁和身心症状。还有研究表明,自尊是完美和抑郁的中介环节,低自尊与抑郁相关,过度追求完美是对低自尊的普遍反应。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和精神病人等临床样本的研究均发现,抑郁者中的自杀和准

14、自杀率极高,自我取向完美和社会取向完美与日渐增强的自杀观念显著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取向完美对自杀行为有潜在而有效的预测作用。以上研究说明,完美主义与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杀观念显著相关,这一结论在成人的研究结果中已不断得到验证,但由于对青少年的完美主义研究还很少,这一结论推广到青少年群体之中还须进一步的研究证据积累。(二)社交焦虑与社交恐怖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怖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是个体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想给别人留下完美印象的人会体验到更高的社交1985焦虑。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社会取向完美、担忧错误和怀疑行为显著相关,高社会取向完美与各种心理适

15、应问题如强烈的孤独、羞怯、对否定评价的恐惧以及较低的社会自尊水平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自我感觉到较低的社交技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感觉到社交技能缺陷。社交恐怖是个体对可能出现尴尬的社交或工作情境具有明显而持久的恐惧。Heimberg等人提出社交恐怖的认知模型,认为遗传感受性与早期经验相结合,会使人变得敏感,从而把社交情境看作是对个体的一种潜在威胁。受一整套完美信念的支配,个体首先会预计社交情境下的消极后果,产生焦虑和回避。社交恐怖患者的核心信念是认为社交情境有潜在威胁,只有完美的社交活动才能避开这种潜在威胁。如果个体无法达到完美标准, 就可能体验到消极自主思维,从而增强了社交情境有潜在威胁

16、这种核心信念。Juster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社会取向完美对于社交恐怖症的维持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社交恐怖患者更担忧错误,更怀疑自己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父母批评。这是由于他们预计自己在社交中会犯大错,并怀疑自己的社交能力,更关注错误,高估错误的重要性,为微不足道的错误而责备自己。Juster还发现,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特质焦虑和一般变态心理正相关,这种相关并不是由于抑郁的影响。Antony等人研究发现,社交恐怖患者在社会取向完美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控制组、强迫症和特定恐怖患者,而与惊恐障碍无差异。而Saboonchi等人却发现,在担忧错误和怀疑行为上,社交恐怖患者的得分高于惊恐障碍患者。这一篇二:20XX.5.16完美主义者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