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95158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免疫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实现免疫防卫功能。1)固有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有吞噬病原体作用 皮肤黏膜的物理组挡作用 局部细胞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的化学作用 自然杀伤(NK)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抗菌分子,如补体。2)适应性免疫应答:T及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2、免疫组织和器官包括:周围淋巴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3、免疫的功能 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反之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稳:消除损伤、衰老的细胞,反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反之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免疫

2、分子1、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分泌型(sIg):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 膜结合型(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抗体(Ab):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抗体活性存在于、和球蛋白区。Ig结构:由2条重链(H链)和2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重链和轻链: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将Ig分为IgM,IgD, IgG, IgA, IgE五类。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和C区分别称为VH、VL和CH、CL铰链区功能区:L链有VL和

3、CL两个功能区,H链有VH、CH1、CH2、CH3四个功能区,有的Ig有CH4共五个功能区组成。高变区(HV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水解片段:木瓜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的Fab段(抗原结合片段)和1个Fc段(可结晶片段)。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重链和轻链的VH、CH1组成,Fc段相当于IgG的CH2、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一个F(ab)2段和若干小分子片段PFcJ链和分泌片Ig功能:识别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功能主要如下: 激活补体 结合细胞表面

4、的Fc受体:a.调理作用(增强吞噬功能);b.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NK细胞、巨噬细胞结合抗体的Fc段,杀伤靶细胞);c.介导I型超敏反应(如IgE) 穿过胎盘和黏膜:IgG唯一穿过胎盘的;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血清分型Ig的同种型: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标志,主要位于CH和CL上。根据抗原决定簇的不同,分为以下:类:据CH抗原性的差异,将H链分为、亚类:同一类Ig由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硫键数目的差异,分为不同亚类。型:据CL抗原性差异将L链分为、两型。亚型:据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差异进一步分为1、2、3、4.Ig的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

5、间的Ig的分子抗原性不同,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主要分别于CH和CL上。Ig的独特性:每一种特异性Ig的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IgG: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血液和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免疫学效应,如调理作用、ADCC作用,IgG1、 IgG2、IgG3的CH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 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 抗感染的主要抗体。2)IgM:Ig中分子量最大;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IgM升高,表明胎儿曾有宫内感染; 杀菌、溶菌、激活抗体、促进吞噬等作用显著高于IgG;天然血型抗体是IgM类别。 3)IgA:以单体形式存在; 局部黏膜抗感

6、染免疫最重要的Ig; 产妇初乳含SigA 4)IgD:血清含量很低。 5)IgE:血清含量极低,亲细胞抗体,其CH2-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上的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3、抗体的制备多克隆抗体:包含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抗原物质免疫动物,刺激多个B细胞产生多种抗原表位的不同抗体的混合物。单克隆抗体:大多数抗原分子具有多个抗原决定基或称表位,每个表位均可刺激机体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4、补体系统补体系统的组成补体的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

7、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性效应的受体。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激活途径 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 MBL途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 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3条途径具有相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进化和发挥感染作用过程中,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先发挥作用,然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补体经典(传统)途径的激活:识别阶

8、段(C1q、C1r、C1s参与)活化阶段(包括C4、C2、C3。C1s作用于C4和C2产生C4b2b,是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作用于C3,成为C3b和C3a,C3b和C4b2b结合形成C4b2b3b,即C5转化酶。)膜攻击阶段(包括C5、C6、C7、C8、C9成分。C5被C4b2b3b作用后,细胞膜上含抗原的细胞随后C8、C9与之结合形成C5C9,即膜攻击复合物,使细胞膜穿孔受损。)补体旁路(替代)途径的激活:生理情况下的准备阶段(C3裂解产生少量C3b,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D因子作用于C3bB,使B因子裂解,形成C3bBb和Ba,Ba为小片段游离于液相,C3bBb即为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

9、3转化酶,与P因子结合成C3bBbP成为稳定的转化酶。)激活阶段(细菌脂多糖、肽聚糖、凝集的IgA等激活物质为C3b和C3bBb提供了一种不被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C3bBb作用于C3产生更多的C3b,形成C3bBb3b或写成C3bnBb是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a和C5b。后续的C6C9随后结合,作用形式和结果与经典途径相同。)经典途径的调节:C1抑制分子;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形成;C4结合蛋白与补体受体1;因子;膜辅助蛋白;衰老加速因子。旁路途径的调节: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促进已形成的C3转化酶解离;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膜攻击复

10、合物形成的调节:两种调节蛋白可能是抑制MAC形成并保护正常B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的因子。补体的生物性功能:参与非特异性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导各种生物性效应。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某些微生物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而被溶解,对防止奈瑟菌属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a、调理作用: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C3b、C4b和iC3b均是重要的调理素,依赖调理素的吞噬作用,可能是机体抵抗全身性细菌或真菌感染的主要防御机制 b、引起炎症反应:

11、C3a、C4a、C5a(作用最强)又被称为过敏毒素;c、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作用。5、细胞因子分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型干扰素,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IFN-主要由活化T细胞核NK细胞产生,称为型干扰素,有免疫调节功能。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抗原刺激的T细胞、活化的NK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分泌; TNF-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又称淋巴毒素)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

12、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生成素。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介导天然免疫:主要由单核巨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细菌感染作用。型干扰素(IFN-/)、IL-15和IL-12是3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诱导凋亡:IL-2可诱导活化的细胞发生凋亡,若受损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TNF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刺激造血: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的MHC通常

13、称为HLA基因(复合体)MHC多基因特性:类和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HLA 类分子由重链(链)和2-m组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类分子由链和链组成,仅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MHC多态性: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多基因性着重同一个个体中MHC基因座位的变化,而多态性指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的变化。7、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参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CD3、CD4、CD8、CD2、CD58、CD28/CT

14、LA-4和CD40L等。参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过程的CD分子主要有:CD79/CD79、CD19、CD21、CD81、CD80、CD86和CD40等。属于CD分子的Fc受体有FcR、FcR和FcR。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和细胞间,细胞和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细胞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免疫细胞1、非特异性免疫上皮细胞极其作用: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体表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的杀、抑菌物质构成体表化学屏障

15、;皮肤和某些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吞噬细胞及其作用: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包括周围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巨噬细胞可表达MHC/类和多种黏附分子,具有IgGFc受体(FcR)、C3b受体(CRI)多种细胞因子受体等,而无特异的抗原识别受体。吞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吞噬、杀伤和消除病原微生物;分泌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TNF-等)和其他炎性物质(前列素E、白三烯B4、血小板活化因子、磷脂酶和过氧化物等);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作用: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