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95126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高三高考化学实验探究的复习7实验探究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教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 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 来,即形成喷泉。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方法 (1)减小容器内压强 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 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 吸收。,实验探究 喷泉实验原理的实验探究,当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触容器内气体时,由于气体 大量溶解或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 收,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 作用下,外部液体迅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 喷出,形成喷泉。 (2)增大容器内压强 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 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容器内产生大量

2、 气体。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 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 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3.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名师点拨 (1)装置气密性要好;(2)烧瓶要干燥;(3)气体的纯度要高。,CH2,CH2,【实验探究】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 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甲中,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 计了如图乙所

3、示的装置。 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 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 )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 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 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 。 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 分析,图甲 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 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填“增大”或“减小”),(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

4、与 上述 (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 解析 图甲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 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 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乙装置恰恰相反, 下部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 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下瓶中压 入到上瓶形成“喷泉”。,答案 (1)B (2)D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 NH4HCO3+HCl NH4Cl+CO2+H2O,随着CO2 气体产生,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 A 浓H2SO4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 升高使锥形瓶中的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 从而形成“喷泉” 减小 增大(3)图乙,反

5、思感悟 喷泉实验的关键是内外压强差,要么减小 内压强,要么增大外压强。减小内压强的方法可以 在物质溶解性上考虑,合理地选择溶质和溶剂。气 体在某溶剂中溶解度越大,越有利于内压强减小, 也可以在温度上考虑;增大外压强可以从温度上考 虑,也可以从装置上考虑,如案例中乙装置就有很 大的思考空间。,迁移应用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氯气的喷泉实验时(装置如 下图),发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喷入烧瓶后溶 液的红色褪去。甲、乙两位同学对此现象分别做了如下推测:,甲:因为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 甚至呈酸性,所以溶液红色褪去。 乙:因为氯气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HClO,由于 HClO的氧化漂

6、白作用而使溶液褪色。 (1)验证甲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 。 验证乙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的方法是 。 (2)如果将NaOH溶液改成酸性KMnO4溶液,把Cl2 换成SO2气体,试问用图示所给装置完成喷泉实验是 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如果认为 不合理,请说明你的理由: 。,(3)类似“褪色喷泉实验”还有多种“变色的喷泉实 验”。请你按实验要求,分别设计1个“变色喷泉实 验”并填写下列表格:,解析 本题是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 展,并与实验探究问题结合在一起。探究验证氯气 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褪色的原因。若乙同学的说法 正确,则说明酚酞被氧化,再加入氢氧化钠不会变 红色;

7、而如果甲同学正确,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 变红色。用高锰酸钾溶液和SO2进行喷泉实验,要 考虑药品对仪器的影响,由于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 性,会使橡胶(连接玻璃管的橡胶管、胶头滴管) 氧化腐蚀,因此,该实验不合理。无色变红色是解 题的关键,可以是含酚酞的水溶液遇氨气。红色变 无色的情况可以是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氢 气体或SO2(也就是酸性气体)相遇。,答案 (1)取烧瓶中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 液,如果溶液恢复红色,则可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 正确的 如果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不能恢复红色, 则说明乙同学的推测是正确的 (2)不合理 KMnO4 溶液可与橡胶塞反应,也 不能盛放在倒置的胶头滴管中,(3)(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