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9938772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列表总结不同心里学派的核心学习观篇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

2、利维也纳。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 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

3、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 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从图中可以看到,如果说人的心

4、理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那么意识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心理的绝大部分则是隐藏于海面下的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正因为前意识的内容可以转变为意识,有的学者认为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然而从前意识到意识的转变难度受联想强度和心理内容本身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意识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它除去不合适的(比如痛苦的、羞耻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抑回潜意识。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有着特殊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

5、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尽管人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它实际上支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本我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成,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着“快乐原则”,寻求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好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要何时得到,就得何时得到。 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它一部分位于意识,一部分处在潜意识之中。由于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使个人与能真正满足其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必须通过自我的介入。因此,自我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是理智的,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它可以用于除消除满足本能

6、之外的其他目的,发展如感知、注意、学习、记忆、推理和想象等。自我是人格的实际执行者。 超我由自我分化而来,是理想化的自我。超我大部分属于人格的潜意识部分,它像一个道德监督者,告诉人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超我在五岁左右开始发展,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部分,分别掌管奖与罚。自我理想是儿童因奖励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骄傲和自豪;良心是儿童因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当他再次产生或想要产生这些行为时,就会感到内疚或羞愧。 弗洛伊德把人看成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

7、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和身体某些部位受刺激而产生的快感。在人的生活中,性的能量力比多既可以直接表现为性欲,也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还可能转化为艺术、科学、哲学等高级文化活动。因此,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心理的发展也就是性的发展,即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比多投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继有不同的身体部位成为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这些部位就叫做性感区。据此,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为心理性欲阶段。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12岁左右)、生殖期(1

8、1或13岁开始)。 1口唇期 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口唇部位,婴儿会时时将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吸吮,即使他并不饥饿。口唇期又分为初期和晚期。在口唇初期(出生至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的吸吮与吞咽活动。在口唇晚期(8个月至岁),此时婴儿长了牙齿,快感主要来自撕咬和吞咽等活动。从出生到成年以后, 出现的因吸吮或咬东西(如吸奶嘴、吃指头、咬铅笔、嚼口香糖等)的愉快,或抽烟、喝酒、贪吃等,都是口唇快感的延续。 2肛门期 这一时期,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排泄过程和排泄后肛门区域(包括尿道口)的感觉使儿童产生愉悦。儿童以排泄或玩耍粪便为乐。这一时期,应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使儿童学会控制排泄过程,

9、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3性器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注意到两性器官上的差异,抚摩生殖器(手淫)可产生快感。这一时期的性感区是生殖器。前生殖器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的父母一方的恋爱。在弗洛伊德看来,男孩的爱情对象是自己的母亲。由于爱母便仇父。男孩对母亲的性爱称为恋母情结;女孩的爱情对象是父亲,把母亲作为多余的而置于一边,称为恋父情结。儿童希望自己取代同性父母一方。由于儿童惧怕自己的同性父母一方的惩罚,便必须压抑这种情结,而被迫与他们认同。此时,超我便产生了。继而在认同同性父母一方的过程中,形成与各自性别相符的价值观和性格。 4潜伏期 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超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性欲被

10、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例如学习和体育等。其性欲对象为年龄相仿的同性别者,并有排斥异性的倾向。总之,岁以后,儿童很少再有性欲的表现,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现象。 生殖期 这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个体在经历短暂且风平浪静的潜伏期后,青春期的惊涛骇浪就来临了。女孩约11岁,男孩约13岁开始,随着性的成熟,性的能量像成人一样涌动出来,生殖器成为主要的性感区。此时性欲对象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同性朋友,而是异性,而且希望与之建立两性关系。在本阶段,青少 年努力摆脱成人的束缚,想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就不免与成人产生摩擦。生殖期持续时间最长,从青春期直至走向衰老为止。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

11、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在力比多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多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在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三)评价 波林(EGBoring)曾对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从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索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为一部心理学通史。由此可见弗

12、洛伊德对整个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首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的研究从未涉及潜意识领域。虽然潜意识这个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但是他大胆地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激发和推动了对动机、儿童性欲、梦的一系列研究。 其次,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强调早年经验对个体毕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得儿童发展中的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得以凸现。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常态行为和变态行为都可以从其早期经验中找到依据。“弗洛伊德的学说使人们首次开始认真地改变儿童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精神分析,今天儿童

13、哺育方法就会截然不同。”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65页。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而遭到批评。第一,他过分强调了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略了社会、文化、意识、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以及遗传因素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格的影响。第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建立在成人性压抑问题的基础之上,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篇二: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

14、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5、。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2)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格式塔学派。几乎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在德国就出现了以韦特海墨为首的格式塔学派。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当个体面临一个问题时,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会促使个体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求得新平衡,而问题解决是在对问题情景有了整体把握,并对其内在实质有所顿悟后才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