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875737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的精气与体质幻灯片(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经的精气生命学说 与中医体质理论的构建,山东中医药大学 孙广仁,【提要】 对内经中精、气的概念作了辨析,指出内经的精、气有不同层次的涵义:或指宇宙中的本原之精或气,或指自然界的大气,但多指人体内的精、气。 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并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的精、气概念不同。 内经中有两种不同的生命本原说:一是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二是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两种生命本原说都对中医体质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但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是体质理论构建的基石。,为了明确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在体质理论构建中的作用,我们首先要辨清中医学的精、气概念与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概念及其区别,辨清中医学的精与气在概

2、念、来源上的不同,进而辨清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的区别。,中医学理论的源头在内经,为弄清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将复习内经中的有关内容。 将内经中的有关精、气的条文检出,分析并确定其不同涵义。在此基础上,将中医学关于精、气的认识与古代哲学的精、气概念作对比分析,将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生成之源作一比较,并将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作一对比分析。,1 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辨析 内经所论之精或精气,多指人体之精或精气,有时也涉及宇宙之精或精气。内经中精与精气的涵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指男女生殖之精或胚胎 精、精气皆指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男女生殖之精,有时又指两

3、性生殖之精相结合而形成的胚胎。如:,上古天真论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此指男女生殖之精)皆竭矣。”,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1.2 指饮食之精 饮食之精,即水谷之精。因其常与水液相合为液态,故有时又称为“津液”。此精由脾胃化水谷而生,并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各脏腑而化为脏腑之精。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归

4、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太阴阳明论说:“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厥论说:“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 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入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1.3 指自然界之大气 自然界之大气,称清气。人赖之以生存,又称呼吸之气。如: 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

5、,独立守神。”,1.4 指脏腑之精 藏于脏腑之中的精或精气,称为脏腑之精。除肾脏外,脏腑之精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但也受肾所藏的先天之精的资助。肾脏主藏先天之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脏腑所藏之精是其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脏腑之精常呈液态而藏于脏腑之中,故有时又称“津液”。如:,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汤液醪醴论说:“精孤于内,气耗于外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根结说:“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本神说:“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

6、气,无气则死矣。” 大惑论说:“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 五癃津液别说:“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经脉别论说:“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解精微论说:“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 大奇论说:“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1.5 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是气、神的生化之源。精不仅能化气以推动机体的生命活动,生神以维持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序,而且对病邪有很强的抵抗能力,是机体防御和康复功能的物质基础。 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精与气充盛则机体的生机旺盛,神明内守,故能保卫机体

7、免受病邪的侵袭,并能驱除已侵入体内之邪,使病体早日康复。精伤则气损,精与气皆衰则抗病能力减退,故易被邪气乘虚而入。如:,上古天真论说:“积精全神。” 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汤液醪醴论说:“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精坏神去精气弛坏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玉机真藏论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此处作气或正气解也通) 通评虚实论说:“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 (此处作气或正气解也通) 评热病论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

8、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举痛论说:“恐则精却。” 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厥论说:“此人者质壮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 奇病论说:“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九针十二原说:“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精泄则病益甚而匡。,根结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 调经论说:“人有精气津液乃生百病。” “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 “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取,方实而疾出针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

9、1.6 指水谷之气的一部分 “精气”二字连读,有时指水谷之气的一部分。水谷之气,简称谷气,由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为“营气”,而其善运动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为“卫气”。如: 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1.7 指阳气的一部分 阳气与阴气相对而言,是指人体之气中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部分;若阳气与阴精相对而言,则是指“气”。因“气”属阳,故称阳气。气又有精、柔之分而具有不同的作用。如: 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1.8 指与五脏相通应的五方精气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内的脏腑之气,应象于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

10、所化生的气候变化,也影响人体内的脏腑。如: 金匮真言论说:“东方藏精于肝”;“南方藏精于心”;“中央藏精于脾”;“西方藏精于肺”;“北方藏精于肾”。,1.9 指五脏之中的病理之气 精气藏于五脏之中,化气以推动脏腑的功能,则为生理之气。若精气并于其它脏腑,引起脏腑之气偏盛或偏衰,则变为病理之气。如: 九针论说:“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 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奇病论说:“病名为胎病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1.10 指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气 此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且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 五运

11、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五味说:“天地之精气(此指食物、大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天有精,地有形。”,1.11 指眼睛 眼睛又称“精明”,受五脏六腑之精所养,故又称“精”。眼睛位于头部,故说头为“精明之府”。如: 大惑论说:“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 口问说:“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由上可见,内经主要指出了精与精气的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不同概念: 一是在古代哲学中,精或精气即充塞于宇宙中的无形

12、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构成本原。此精或精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是精气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 二是在中医学中,精或精气一般是指体内一切有用的并有形质可见的精华物质,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三是在自然界中,精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即人的呼吸之气。,2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 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的气的多种涵义。粗略统计,该书有1700处提到了“气”。 将内经提到的诸“气”作一比较分析,可见它既讨论了存在于宇宙中的被古代哲学家称为万物共同生成本原的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

13、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2.1 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 如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2.2 气为四时之气 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它直接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的身体要健康长寿,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如: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2.3 气为人气 人气即存在于

14、人体内的气,由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化生,并与肺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此气又称“一身之气”,与自然界的四时之气或六气相通应,如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2.3.1 气为充形之气 人体之气,充塞于形体中,推动形体的运动,维持人体的生命进程。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气与形相得,虽病而易治。 如玉机真藏论说:“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其他如三部九候论、阴阳应象大论、刺志论中亦有提及。,2.3.2 气为精化之气 人体之气,本由精化,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如: 阴阳应象大论:“精化

15、为气。” 本神:“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也。” 五味:“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精与气不同: 精是指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而言,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物如血、津液等; 气则是比精更细微的物质或能量,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能推动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和调控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能抗御邪气的侵袭,负载和传导体内的各种信息。,2.3.3 气为血中之气 气寓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此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又能固摄血液而防其逸于脉外。如: 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其他如根结、经脉、本藏、天年等篇也有20多处论及血气。,2.3.4 气为体内阴阳二气 人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发散、升腾等功能和趋向,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敛聚、沉降等作用和趋向。阴阳二气协调平衡,则人气冲和畅达,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如: 痹论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 其他如生气通天论、厥论、调经论、脉要精微论、逆调论、口问等篇也有大量论述(约125/98条)。,2.3.5 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 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呼吸之清气。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