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当中国文学(B)》复习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985965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当中国文学(B)》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现代当中国文学(B)》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当中国文学(B)》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当中国文学(B)》复习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B)一、配对题(一) 作家 作品 1、张爱玲 A、 金锁记2、徐志摩 B、 偶然 3、汪曾祺 C、 受戒 4、顾城 D、 一代人 (二)人物形象 作品 1、天保 A、 边城 2、繁漪 B、 雷雨 3、虎妞 C、 骆驼祥子 4、子君 D、 伤逝 二、 简答题(选 2 题作答)1、 雷雨在语言上的特点一、高度个性化。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曹禺得以通过语言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读者亦可通过语言直观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如周朴园的简短与盛气临人,侍萍的时而冲动,鲁大海的直截了当。二、丰富的潜台词。通过这些潜台词,即弦外之音,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某些特定情

2、形下当事人不便明说,因而语言简练而有味三、富于动作性。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亦能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四、必要的舞台说明。如对时间和气氛进行说明,对有关人物动作、神态的说明,不仅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刻地表现主题。2、 茶馆的艺术特点1、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角色。除了他们命运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时代变迁。次要人物父子继承。人物们采用自报家门的传统

3、表现方式,每个人物说自己的故事。2、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因此,人物多但主线明晰,事件多但情节不乱。另用极其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人物。往往两三笔就勾勒出一个形象特征。 (第一幕中,吃洋教的马五爷喝住二德子“二德子,你威风啊我还有事,再见。 ”马五爷原本在角落喝茶,二德子和常四爷发生冲突几至动手之际,马五爷插上的几句话把吃洋教的地头蛇的威风展现了出来。 )3、众多人物涉及到市民社会的“三教九流” ,跨越多个时代。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的时候,表达出对不公正社会的强烈憎恨和建立现代富强民族国家的渴望还有作者对于普通人遭际命运的同情。3、 凤凰涅槃的艺术特征以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作者将凤凰的形象作

4、为自我形象更是民族、国家形象的化身。诗人借助“集香木自焚,死灰中重生”的传说,把病入膏肓、腐朽衰败的旧我、旧中国投入大火燃烧殆尽,在决然毁弃的剧痛中迎接新生。用“凤歌” 、 “凰歌”雌雄两鸟的歌唱表达对现实的强烈控诉和诅咒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悼和呼唤。用“凤凰更生歌”表达对新生命的赞美以及消除自然界万物界限,呈现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艺术特征:其形式自由奔放,节奏抑扬顿挫。通过叠字、复沓、排比等修辞手法,不固定的韵脚变换,造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利用情绪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增强诗歌内在节奏感,将憎恨、哀怨、昂扬、坚强有力等情绪渲染出来。4、简述朦胧诗的艺术特色其 特 点 可 概 括 为 : 意 象 化

5、 、 象 征 化 、 立 体 化 。 1.注 重 概 念 省 略 和 主 题 暗 示 , 使 其 作 品 主 题 具 隐 约 性 和 多 义 性 。 通 过 这 种 若 隐 若 现 的 表 现 形 式 , 加 上 象 征 、意 象 、 通 感 、 暗 示 、 隐 喻 、 变 形 等 多 种 艺 术 手 段 , 使 作 品 主 题 体 现 了 “不 即 不 离 , 捉 摸 不 行 ”的 隐 约 性 和“诗 无 达 诂 ”的 多 义 性 。 2.注 重 以 象 征 为 中 心 的 艺 术 创 作 方 法 , 以 比 喻 为 中 心 的 诗 歌 创 作 方 法 。 诗 人 把 自 己 的 生 命 输

6、 送 到 没 有 生 命 的生 物 之 中 , 赋 以 静 止 的 生 命 与 灵 魂 , 由 物 我 两 忘 进 到 物 我 同 一 的 境 界 。 象 征 附 丽 并 寄 托 诗 人 自 己 的 想 象 , 具 有无 可 替 代 的 暗 指 性 , 常 用 于 表 达 多 层 主 题 , 复 杂 感 情 或 抽 象 的 意 识 和 情 绪 。 3.注 重 意 象 化 手 法 和 意 象 层 面 的 立 体 组 合 , 常 常 采 用 艺 术 通 感 ( 移 觉 ) 手 法 和 艺 术 变 形 手 法 。 4.注 重 跳 跃 性 情 绪 节 奏 和 自 由 化 内 在 结 构 与 韵 律 ,

7、 以 表 达 情 绪 为 目 的 , 喧 泄 心 灵 为 宗 旨 , 不 看 重 外 在 结 构 。重 视 内 在 声 音 美 及 其 他 内 在 韵 律 美 , 尤 其 重 视 把 内 外 部 的 韵 律 结 合 起 来 。三、论述题(选 2 题作答)1、具体分析鲁迅在小说题材以及主题上的突破1、小说题材上,鲁迅突破了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非凡人物的偏向而转向描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和社会的真相。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看到农民们所遭受到的苦难,也洞察出他们的弱点和病态,理解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8、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真实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追随者和反抗者)在“五四”前后的精神和生存状态。2、小说主题上,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反封建丝路,在其他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侧面延伸着。 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主题,几乎贯穿其每篇小说中。2、联系文章分析繁漪的人物形象作为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统治的主要对立面,繁漪是雷雨中“ 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 ,其悲剧灵魂中响彻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和追求的呼声。作者对其倾注了深厚的同情。1、她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作为女性,追求自由的繁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周朴园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折磨与压迫的悲剧。她是

9、“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2、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拥有“最雷雨”的反抗性格,貌似强悍却又软弱,被窒息的灵魂苦苦追求自由的爱情。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让繁漪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又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双重打击与痛苦下,繁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第一幕“喝药”她痛苦忍受周朴园威压,想到的是她与周萍的特殊关系;随着与周萍的关系渐趋紧张,其对周朴园的专制始而顶撞继而嘲弄,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剧中繁漪不顾一切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的反抗与报复,其精神觉醒与所爆发的反封建力量,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其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绝望的反抗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

10、性的血泪控诉,也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无情的揭露和抗争。封建势力与观念禁锢她的身体,她却冲破精神桎梏,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繁漪及其强烈、集中、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声音。 (-554-)3、分析边城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意图边城寄托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沈从文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作品。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命运的惨痛事实。一代一代的人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作品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

11、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通过爱情悲剧,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古朴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赞扬两个年轻人对待爱情方式,也讴歌了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笔下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与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两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手足之爱,都是未受污染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用以歌求婚、兄弟让婚、爷孙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12、,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518-)4、从意象营造、语言风格上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女性意识和荒凉意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 张爱玲小说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这正是其独特之处。 金锁记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它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形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基调。 2、新旧雅俗的统一作品具有“大俗大雅”的特点。所谓“俗” ,即市俗化或通俗化倾向。所谓“雅” ,则是指“古典小说的根底” 。张爱玲小说又表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所谓“传统” ,既与“古典小说的根底”有关,也与她的人生观有关。所谓“现代” ,则主要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张爱玲小说表现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3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