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

上传人:oq****t 文档编号:8984351 上传时间:2017-09-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0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艺术评论 66 NO.4 of 2011城市发展到现在, 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说 : “城市,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 是各种礼俗中所包含, 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臣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它是自然的产物, 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城市雕塑艺术在城市中作为可观的三维形象载体, 以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传达内涵的直接性而充分展现着城市的整体姜 涛城市雕塑艺术与城市相共生的基本设计原则图 1 雕塑 张骞出使西域图 3 唐代侍女组雕图 2 榆林广场景观雕塑小品风貌, 因此, 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 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与城市各种属性之间的共生。 这就要

2、求雕塑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设计原则, 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城市雕塑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城市环境, 增加整个环境的文化内涵。 笔者从雕塑在城市环境中公共性的定位、 适应性的体现、 主题性的传达以及序列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四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公共性定位的问题。 城市雕塑艺术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古往今来、 时空转换之中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与市民大众共同生息、 奋斗、 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 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亮点, 它们以艺术的手法凸显出人性化的原则, 将市民的公共意识, 民众的能动

3、性, 民众的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 此间,城市雕塑艺术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 把城市生动和精彩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 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为市民大众的自觉意识。 由此可以得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雕塑具备的公共性特征, 它们分别是 : 展现公众丰富的情感生活, 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形象流露 ; 作为文化特色展现的平台, 彰显着城市各个层面的精神风貌, 为大众对城市的解读提供了条件 ; 直观的展现形式, 增强672011 年第 4 期 装饰与公共艺术 了大众认知的积极性, 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让彼此的交流更加密切 ; 独特的艺术

4、感染力在提升大众审美的同时,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 有效提升市民大众的整体素质。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 其对公共性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 因此应该通过对城市雕塑公共性的定位来确定其最终的主题和内涵。其次, 是体现适应性的问题。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是城市雕塑所追求的目标, 也就是强调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体现适应性原则, 从而确保创作出的城市雕塑在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浓厚的地域性特色。 这里的适应性大致可以概括为文化的适应性、 形式的适应性、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 人的生理及心理适应性四个大的方面。文化的适应性 : 城市环境有三种类 型 : 历史文化环

5、境、 城市人文环境、 城市自然环境。 其中, 有两个都是关于文化的, 可见城市雕塑必须把对文化的适应性放在第一位。首先, 从城市雕塑的立意上,就应该考虑如何体现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题材的选取 : 可以通过表现该地域 (城市) 曾经发生的历史性事件, 进行艺术再现, 比如西安玉祥门外的 张骞出使西域 (图 1 就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这样的题材做成雕塑作品, 效果直观而且有气势), 亦可选择地域、 民俗文化艺术题材。代表性符号的艺术装饰 : 每一个历史时期会有这个时期特有的装饰纹样形成特定的风格, 如商朝特有的饕餮纹、 夔龙纹等, 还有

6、唐朝的建筑屋脊装饰 (如鸱吻)和清代的风格就大不相同。 这些都说明, 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代表性的艺术装饰风格, 将不同时期的装饰元素运用到雕塑的设计中, 会赋予雕塑以某个时期的独特风味。 同理, 不同的地域也会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它们不同的代表性艺术符号传达了各自迥异的文化气息, 在为特定地域设计雕塑时, “符号语言” 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表现手段。 例如, 当代雕塑家蔺宝钢教授为榆林火车站广场设计的石鼓景观小品 (图2 ), 就充分利用传统的造型及装饰元素, 还利用了当地民俗艺术(剪纸艺术) 对中国传统大鼓进行了艺术再现, 从地域文化气息的角度, 使雕塑与地域环境更加协调。雕塑主题形象与

7、时代的对应性 : 某一特定的场所, 要表现某一时期的文化, 其主题形象必须与整体环境的氛围相一致。 比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 整个游园是要再现唐代的风采, 其间设置的雕塑, 尤其是人物雕塑, 必须富于唐代人物的特征, 才能与整体的唐代风格相映衬 (图 3 )。形式的适应性 : 城市环境中的雕塑, 其外在形式是观者最直观的印象, 因此, 雕塑的形式也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才能使得雕塑与环境结合得更加完美。 比图 4 日晷图 6图 5 “皮影戏” 艺术评论 68 NO.4 of 2011如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广场上矗立的一座放大并以全新材料再现的 “大日晷” 雕塑 (图 4 ), 其设计来源于古老的计

8、时仪器日晷, 而在东方明珠广场这样一个现代化味道十足的现代广场上放置一个传统形象的日晷肯定是显得异常突兀的, 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环境相适应, 而作者却将传统的日晷变形并且利用了现代感十足的钢架结构制作了一座现代版的日晷, 这样就能很好地和现代广场的氛围相协调了。材质与色彩的适应性 : 每一个环境都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氛围, 这是有诸多原因的。 比如一个纪念性或历史性的场所, 整体就会形成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就好像是它自身的自然属性一样, 这就给雕塑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背景, 就像画一幅风景画一样,大的色调和氛围已经出来了, 自然而然画面的主体也就赋予了与整体色调相和谐的因素。 雕塑的设计中一定要

9、考虑整体环境的色调和氛围, 与环境相适应, 雕塑就应该从自身的材质和色彩上做文章。 这就需要了解材质和色彩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比如, 青铜和花岗岩一般给人以历史积淀的沧桑感, 它就适合于制作纪念性、 历史性的雕 塑 ; 不锈钢本身颇具现代感,放置于工厂、 商业街、 现代广场等环境中就比较适宜。色彩也是同样, 在我国, 一个充满民俗风情, 热烈喜庆的商业街, 就比较适合用激情四射的大红色 (也是中国的传统色彩) 来装饰雕塑, 或是一些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 都可以加以利用。 皮影戏 (图 5 ) 就是一座材质与色彩综合运用较好的例子, 这是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 “戏曲大观园” 中放置的一

10、座雕塑,该雕塑用现代彩钢再现了传统皮影戏的表演场面, 使得传统艺术有了现代感的表现形式, 材质符合广场氛围的需要, 同时色彩和创作题材也均符合民俗风味,与整个环境十分协调。人的生理、 心理适应性 : 城市环境中的雕塑通常被纳入为公共艺术范畴, 所以, 在设置雕塑时往往要考虑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就要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科学的把握。 如现代的商业步行街环境中设置的雕塑, 尤其是组雕, 他们的间隔距离就要充分考虑步行者的生理数据。 据生理学的常识, 人的愉快步行距离一般为 300m 左右, 尤其持物行走者, 步行 200 350m 便想休息, 所以步行街中每组雕塑之间的间隔以 200m 为宜

11、。 另外, 人们对公共雕塑往往有一种想触摸、 玩乐的心理, 尤其是孩童, 所以, 一般放置在公共场合中的雕塑, 一定要做到有足够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观者的参与性, 使得雕塑本身与环境也同样具有亲和力。第三, 是主题性表达的问题。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国度里, 对艺术品的内涵往往是比较看重的, 所以, 雕塑作品, 尤其是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雕塑艺术,人们往往关注最多的就是其主题性的传达, 通俗地说就是这座雕塑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内涵。 这就要求雕塑的立意必须明确, 并且要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城市的特点, 否则如果这座雕塑不能为这个地域的大众所接受, 那么它

12、就很难在此 “立足”, 即使设置完成之后,也难免会有被拆除的危险。 因此, 景观中雕塑设置的立意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从地域性和时代性两方面去考虑。首先, 是地域性。 雕塑的主题性取决于艺术家对这一地域的理解和认识, 它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是对整个地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概括, 只有如此, 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地域文化特色的魅力所在。其次, 是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 艺术品是脱离不了时代的, 任何人都超越不了时代的局限性, 同样, 生活在每一时代的人只有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彩之处表现出来, 才能被这个时代所认可, 公共艺术更是如此, 所以雕塑的主题性必须以时代为背

13、景, 才能传达出华丽的乐章。第四, 讨论序列性与整体性统一的问题。 通常在环境中的雕塑都会形成一定的 “场”, 一般是靠雕塑的主体与阵列共同形成的 (主要是广场性雕塑), 主雕加上一组阵列 (列柱等) 往往比单个雕塑所形成的 “场力” 更有气势, 但这就要考虑好主体与阵列之间的整体关系问题, 阵列本身是有一定的序列性的, 比如说列柱, 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次序, 既然是与主体雕塑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它们就必须与主体雕塑相呼应,才能协调在一起。 (图 6 )综上所述, 城市环境中的雕塑要想与环境相共生, 必须遵循上述这些原则。 在全球化条件下, 城市雕塑如何塑造个性或地方性, 仍是个有待探讨的问6

14、92011 年第 4 期 装饰与公共艺术 题, 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 建筑和雕塑工作者的认真思索和身体力行。 不过有一条原则我们现在可以提出, 那就是城市雕塑必须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 背离了这个原则, 即便再有个性, 再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雕塑都不是成功的 “城市雕塑”。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 景观的含义 Meanings of Landscapes , 时代建筑, 2002 年 1 月。2. 王勇 : 当前城市雕塑的几点思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 1 月, 第 84 页。3. 温洋 : 公共雕塑,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年 3 月。4. 王向荣、 林箐 :

15、现代雕塑与现代景观设计, 世界建筑, 2002年第 7 期, 第 70-76 页。5. 应立国 : 城市雕塑 (上、 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年7 月。6. 蔺宝钢、 陈雪华 : 城市雕塑成型与制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1 月。7. 马钦忠 : 雕塑空间公共艺术, 学林出版社 2004 年。姜涛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责任编辑 : 贾舒颖城市公共艺术的动与静王葆华 马 梁城市公共艺术, 自诞生以来就以其 “公共性” 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而被公众广泛认知。 城市公共艺术分为静态城市公共艺术与动态城市公共艺术两大模式, 它是服务于公众的艺术, 是公众意志与情感的

16、集中体现。 因此城市公共艺术是由公众参与并反馈于公众的艺术, 由此可见公众参与是城市公共艺术的根本所在。一、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城市公共艺术的设立,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与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精神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公共艺术如果不考虑环境的相容性与大众的观感的话, 那绝对不是一件好的公共艺术。 它需要与场域和民众有很密切的关系, 不是单单一件艺术品放在开放的空间就是公共艺术。 因为城市公共艺术所讲述的都是与当地城市相关的故事, “听” 故事的是城市公众。城市历史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宣传重心, 这就导致城市公共艺术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 绝大多数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以体现城市的记忆, 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客观因素造成的。 以纪念为主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题材选择的单一和表现手法上的严肃疏离了大众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的对其失去了兴趣。 这不但制约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而且造成了城市记忆传承的障碍。二、 城市公共艺术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