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ppt课件(14页).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760513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岳》ppt课件(14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望岳》ppt课件(14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望岳》ppt课件(14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望岳》ppt课件(14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望岳》ppt课件(14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岳》ppt课件(14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岳》ppt课件(14页).ppt(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望岳,唐杜甫,学习目标 1.朗诵:读景物描写之妙。 2.品读:读炼字用语之巧。 3.吟诵:读杜甫用情之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望岳写作背景,这

2、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划分节奏规则:古诗有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环节一:朗诵

3、,杜诗详注云: 少陵(杜甫)以前,题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有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 此诗遒劲峭刻,可以俯视二家矣。 -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岱宗夫/如何?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齐鲁青/未了。(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阴阳割/昏晓。 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荡胸生/曾云, (荡胸,心胸摇荡; )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 决眦入/归鸟。(眦,眼角。 )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 )

4、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一览众/山小。 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第二环节:品读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极言占地面积之广。,2.颔联里“钟”和“割”二字用得好在哪里?说说看。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

5、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3.如何理解颈联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句话?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4.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写出了杜甫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齐鲁青未了”五字,已尽泰山。 清代诗人:沈德潜 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只言片语,说得泰岳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 语出明代周珽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写法借景抒情 主 旨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第三环节:吟诵,1.泛指读书。 2.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3.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