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82477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花阴 赛课一等奖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旷世才女,李清照纪念馆:,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纪念堂系仿宋建筑,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 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

2、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词 醉花阴,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走近李清照,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

3、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李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0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安宁、幸福 1126-

4、1127年:金兵入侵并灭北宋,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 1130年:为辩通敌之冤,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州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孑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李清照的词创意出奇,工于造语,长于白描。创制了雅而不涩、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评清照

5、词:“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过安逸、美好的家庭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韵味与格调也就有别。,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

6、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闲愁、离愁清丽婉转,浓愁、哀愁沉郁凄凉,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郭沫若,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凉、低沉,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前,南渡后,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

7、情趣,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词风总体上清新明朗。,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这些作品或触景生情,或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词调沉郁凄怆、悲凉哀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

8、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 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销魂:形容极度忧愁、悲伤。,字词积累,词意梳理,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9、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思夫 寂寞 无聊 之感,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时间的漫长 环境的凄寂 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词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

10、容。为什么?,“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作者为何要提到重阳节?,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元人往往宗之。” 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凉”,“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醉花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11、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呼应,以“愁”字为暗线:“东篱把酒”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莫道”句提出“销魂”,正是愁的表现,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并与上片“愁”字呼应,使上下片由浅入深,浑然一体。,历史故事,了解,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琅嬛记,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

12、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名句鉴赏,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烘云托月,藏而不露,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