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62572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工程基础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曾励6 6(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主要内容如下: 6.1 控制系统性能与设计原理 6.2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 6.3控制系统的反馈校正 6.4 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校正,第6章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6.1 控制系统的性能与校正原理,6.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时域性能指标 (1)瞬态性能指标,6.1.2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因素,1.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增益:加大增益,可改善稳态性,增加快速性,但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差; 积分环节:可消除稳态误差,但系统在前向通路中含有积分环节将使系统的稳定性严重变差; 惯性环节:系统含有惯性环节也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差,其惯性时间常数越大,这种影响就越显著; 微分环节: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快速

2、及阻尼程度等动态性能,但容易引入干扰。,2.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1)频率特性参数与零极点增益之间的关系,即:,可见,幅值穿越频率大,开环增益大;极点离虚轴远开环增益减小,零点离虚轴远开环增益增大。开环增益大稳态性好,幅值穿越频率大动态性能好。,(2)频率特性参数与时域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动态性能与开环频率特性间的关系 以二阶系统为例,,调整时间与开环频率特性间的关系,(3)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开环幅频特性的低频段幅频特性决定系统类型和开环增益,表明了系统的稳态性能,如图所示; 开环幅频特性的中频段幅频特性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 开环幅频特性的高频段幅频特性决定系统抑制衰减噪声干扰

3、的性能。,6.1 .3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原理 1.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思路,2. 校正装置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有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滞后-超前校正以及PID校正等。可以将校正装置与原系统串联、并联或反馈连接,但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应为,式中, 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为原(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校正后系统其校正装置与校正前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即,3. 控制系统的希望对数频率特性,频率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所加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使校正后的系统尽可能满足如图所示的希望频率特性。,即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1

4、)低频段的增益要足够大,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2)中频段的幅频特性的一般以-20dB/dec的斜率穿越零分贝线,并具有较宽的频带,以保证系统有适当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从而获得满意的动态性能:,3)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即增益要尽可能的小),使系统的噪声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如果系统原有部分高频段已符合该要求,则校正设计时可保持高频段形状不变;高于c的频率特性都希望呈现-40dB/dec。但是,由于控制系统各个部件之间存在一些较小的时间常数,致使高频段呈现出-60-100 dB/dec的形状。,4)衔接频段的斜率一般为前后频段相差20dB/dec ,若相差40dB/dec,则对希望频率特性的

5、性能有较大的影响。,6.2.1 相位超前校正,超前校正: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幅值穿越频率)处。 当控制系统的开环增益增大到满足其静态性能所要求的数值时,系统有可能不稳定,或者即使能稳定,其动态性能一般也不会理想。可在系统的前向通路中增加超前校正装置,以实现在开环增益不变的前题下,系统的动态性能亦能满足设计的要求。,1.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数学模型,6.2 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无源超前网络,(a),(b),式中,,分度系数或衰减系数,2.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特性 (1)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

6、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加以补偿,如图所示。,带有附加放大器的无源超前校正网络,此时的传递函数,(2)零极点分布情况 由于 故超前网络的负实零点总是位于负实极点之右,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常数 决定,如图所示。可知改变 和T(即电路的R1、R2 、 C参数)的数值,超前网络的零、极点可在s平面的负实轴任意移动。 (3)频率特性 进行增益补偿后,校正装置的对数频率特性为,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求导并令其为零,故在最大超前频率处,具有最大超前角,最大超前频率,正好处于频率,与,的几何中心,3.相位超前校正设计原理与步骤,相位超前校正设计原理,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超

7、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点。为此,在对截止频率没有特别要求时,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幅值穿越频率)处。,利用对数频率特性进行相位超前校正步骤如下:,(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计算原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以及幅值穿越频率 和相位裕量 、相频穿越频率 和增益裕量Lg ,或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确定校正前的相位裕量 和增益裕量Lg。,(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3)由期望的相位裕量值 ,计算超前校正装置应提供的最大相应超前相位角 ,即,相位超前校正设计步

8、骤,用于补偿因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截止频率增大而增加的相角滞后量。取,(4)根据 计算超前网络的 值,(5)将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 设置在取得最大超前相位角处,求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 应满足,即,取,(6)确定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7)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验算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满足,则需增大 值重新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要求。 (8)给出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相位超前校正特点: (1)使系统相位裕量增大,从而降低系统的超调量; (2)增加系统的带宽,使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3)系统的低频段没有改变,即稳态精度没有改变

9、。,例题1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要求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ess=0.05,频域性能指标:相位裕量 10dB,幅值裕量 50,试设计系统的校正环节。,系统方框图,解:1)确定开环增益K 因为是型系统,所以,2)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如图所示,校正前系统是稳定的。,(3)确定所需要增加的超前相位角 因为相位裕量小于50,故相对稳定性不合要求。为了在不减小增益裕量的前提下,将相位裕量从17提高到50,需要采用超前环节进行校正,其超前相位角应为33,但这会使得开环截止(幅值穿越)频率向右移动。因此,在考虑相位超前量时,要增加520左右,以补偿这一

10、移动引起的相位滞后量。,(4)确定校正环节中的,值,由,或在图上找到曲线,的幅值为,时的频率为,即校正后系统开环截止频率。,解得,,,因为,(5)确定超前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故,倍,使,,故,(6)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由此得相位超前校正环节的频率特性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clear num=20*0.23 1; den= conv(conv(0.5 1,0.055 1),1 0); sys1=tf(num,den); sys=feedback(sys1,1,-1) gm,pm,wcp,wcg=margin(sys1) margin(sys1) step(sys); y,t=ste

11、p(sys); sigmatpts(2,y,t);,4.比例-微分 (PD)相位超前校正装置 比例微分校正装置即PD调节器,也属于相位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为,式中,Kp为比例调节系数;Td为微分时间常数。,校正装置的对数频率特性为,例题2 将例题1用PD校正装置进行校正。 解:(1)、(2)同前。 (3)确定所需要增加的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角。,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应为,故PD校正装置,(4)计算校正后的截止频率,(5)计算校正装置的参数,解得,(6)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由下列程序绘制频率特性如图所示。,clear num=23.6259*0.0938 1; den=0.5 1 0;

12、 sys=tf(num,den) sys1=feedback(sys,1,-1) gm,pm,wcp,wcg=margin(sys) margin(sys) step(sys1),Transfer function: 2.216 s + 23.63 G(s)= - 0.5 s2 + s,可见,,6.2.2 相位滞后校正,1.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数学模型 电路网络如图所示,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无源滞后网络,式中,,2.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特性,校正装置的对数频率特性为,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具有负斜率段,相频特性具有负相移,负相移表明网络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输出电压在相位上滞

13、后于输入,故称相位滞后网络。,滞后网络所提供的最大滞后角及所在频率为,(1)同超前网络,滞后网络在,没有衰减作用;,呈滞后特性; 时,对信号衰减作用为20lg,,越小,衰减作用越强。,时,对信号,时,对信号有积分作用,,(2)同超前网络,最大滞后角,发生在,称为最大滞后角频率,计算公式为,几何中心,,(3)采用无源滞后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主要利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的特性,以降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在设计中力求避免最大滞后角发生在已校系统开环截止频率c附近。可取,3.相位滞后校正设计原理与步骤,相位滞后校正原理,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在高频段造成衰减,以便能使系统获得充足的相位裕

14、量。,若取,则,式中, 为校正后系统的期望相位裕量值; 是补偿因滞后校正装置在截止频率c处产生的相位滞后量,即校正装置的相角量。一般工程上取,(3)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c。若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幅值裕量不满足要求,应选择新的截止频率c 。新的截止频率c应选在满足,相位滞后校正设计步骤,(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K,计算原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相频特性,以及幅值穿越频率 和相位裕量 、相频穿越频率 和增益裕量Lg ,或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确定校正前的相位裕量 和增益裕量Lg。,若取,则,(6)若全部指标都满足要求,把,(4)确定校正

15、装置的值。 取校正前幅频特性曲线在新的开环截止频率c处下降到0dB所需要的衰减量,该衰减量等于-20lg ,从而确定值。由,(5)确定滞后校正环节的转折频率。 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减小截止频率c处滞后校正装置的滞后角。可使校正装置的两个转折频率较之c越小越好,工程上取,值代入表达式,求出滞后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和,由于滞后校正的衰减作用,开环截止频率移到较低的频率上,而且是在斜率为 的特性区段之内,从而满足相位裕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它的衰减作用,使系统的带宽减小,导致系统动态响应时间增长。,例题3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要求的性能指标为:,,相位裕量350,幅值裕量,试求串联滞

16、后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10dB,解:(1)根据稳态指标要求求出K值。,由于,未校正系统的频率特性为,(2)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如图所示,求出相角裕量为-30.60,增益裕量为-10dB。这表明满足稳态性能指标后系统不稳定,因此要对系统进行校正。,(3)性能指标要求相位裕量35,取=35,相角裕量按35+(12)=47计算,要获得47的相角裕量,取,选择使相角为-133的频率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即,求解上式可求得c=1.16(rad/s)时,,即可选择:c=1.16(rad/s),(4)选择c=1.16(rad/s),原系统在c=1.16(rad/s)处的对数幅频特性为,校正后系统在c=1.16(rad/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